刘易鑫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一、引子——归乡者的双重凝视

“今年还是不让放烟花吗?”

“是的,环保指数不达标,烟花还是不能放”

走进熟悉的小区,门口张贴的“禁放烟花爆竹,消除安全隐患”的横幅与悬挂的“欢度春节”的红灯笼形成刺眼的对比,喇叭中时不时传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提醒。我紧了紧羽绒服的领口,鞋底碾过一片枯黄的树叶,快步走出小区。街道两侧的砖墙像往常一样沉默着,只是今年多了一些刺眼的红色——“禁燃烟花爆竹”的横幅斜斜地横跨在电线杆之间,被北风掀起边角的塑料布簌簌作响。冷冽的风中没有一丝硫磺味,这与记忆中的春节截然不同——还记得记忆中的春节,进入腊月以后街道上充斥着鞭炮摊位的吆喝声,孩子们攥着各式各样的烟花追逐打闹,政府也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组织大型的烟花秀,一群孩童不知疲倦地从城东追到城西,从薄暮黄昏玩至墨色子夜。

我笑了笑,从记忆中抽离出来,手指无意识抚过口袋的手机,社区微信群里传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公示。喧闹的吆喝声中突然传来一阵“劈里啪啦”的鞭炮声,我兴奋地找了过去,定睛一看,原来只是一串串电子鞭炮努力地在空气中跳跃,试图用虚拟的火花与声响,为春节添上一抹热闹的暖色。老板说电子鞭炮同样能营造节日氛围,可我的耳朵分明记得,那一声声“嘭”“啪”的巨响如何在巷子里炸开年味的序幕。而如今,烟花散尽,鞭炮声息,都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只剩下我羽绒服帽子上沾着的细雪,簌簌落在写着“文明过节”的红色横幅上。

“空气是干净了,但心里却像是缺了个窟窿。”

我突然觉得自己好似政策观察的“阈限人”——既带着城市文明规训后的理性目光,又难以割舍血脉中的乡土记忆。环保话语与文化脉搏之间的现实张力正在对传统习俗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烟花爆竹的禁燃令在我的家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一政策在基层社会引发了复杂的连锁反应:跨省购买烟花、环保指标与民生成本的冲突、管控措施中的权力博弈……这些现象背后,折射的不仅是政策执行的困境,更是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裂变。

二、猫和老鼠——禁燃令下的博弈剧场

今年除夕夜,笔者父亲经单位安排前去某小区进行值班工作,工作内容便是——禁放巡逻。在小区的角落里,一场“猫鼠游戏”悄然上演。值班检查人员的身影穿梭在楼栋之间,目光如炬,时刻警惕着不合规的行为;而那些心怀侥幸、偷偷燃放烟花爆竹的居民,仿佛是这场游戏中的“顽皮老鼠”,时而躲藏,时而试探。他们放、他们追,一时间,小区仿佛成了一个小小的剧场,上演着一场充满紧张与趣味的“猫鼠游戏”。

1.猫鼠“共谋”:隐藏的默契

夜色中的居民小区仿若一座微型社会实验室,值班巡查者的手电光束如规训之网在楼宇间游走。但他们并非冰冷的执法机器,而是一群被制度赋予神圣性的普通人。这场猫鼠游戏最吊诡之处,似乎在于追与逃的双方共享着某种隐藏默契。巡查者刻意放慢的脚步,违规者“精心设计”的“偶然”暴露,都在维持着秩序表象下的弹性空间。这种心照不宣的妥协,恰恰揭示了乡土社会最深邃的智慧:真正的秩序不在于铁律的严格执行,而在于人性皱褶处的微妙平衡。

这场永不落幕的文明游戏,本质上也许是城市化进程中集体记忆的温柔暴动。当钢筋混凝土的秩序森林吞噬了节庆的野性基因,那些在楼宇间游走的焰火,恰似人类精神家园燃烧的狼烟——我们既需要值班人员安全巡查守护物理安全,也渴望硫磺燃烧的气味唤醒文化乡愁。在这场精妙的平衡术中,追逐者与被逐者终将在晨曦中共赏一抹朝霞,昨夜的火光余烬,正化作今日公告栏里新添的温馨提示。

2. 猫鼠追逐:紧张的博弈

“我们前脚走,后脚就有人放‘二踢脚’,防得住明枪,躲不过暗箭。”

“根本禁不住,该放还是放,只能抓来几个人,杀鸡儆猴”

“喇叭爱喊喊,我们也不管”

——访谈资料

但并非所有冲突都能温和化解。据笔者了解,本地某乡镇在除夕夜当晚抓捕违规燃放烟花爆竹居(村)民40余人,以杀鸡儆猴,让人不敢再放。而被逮捕的违规者有两种处置措施:其一,针对态度较好的居(村)民,第二天上午便可释放回家;其二,针对态度较为恶劣的居(村)民,进行罚款以及思想教育,严重者甚至可能记录在案,留下案底。

而作为监管方的政府部门也同样面临治理困境。在笔者县城的某乡镇,因除夕夜大规模违规燃放,两名乡镇干部被火速免职。我们或许能约束人的行为,却难以触及那颗自由跳动的心灵。“上面要数据好看,下面要过个热闹年,我们就是夹心饼干!”这种问责手段看似强化了政策威力,实则加剧了基层治理的短期行为——有些乡镇干脆安排人夜间巡逻,制造“严防死守”的执行“表演”,不仅激化了干群矛盾,也推高了行政成本。

“过年这几天,我们每天都安排了执勤的人员,从早到晚24个小时,但放炮的现象仍然存在,简直就是无用功。”

三、“风险社会”——政策割裂下的荒诞图景

网络上流传着这么几句话:

河北挣钱山东花,山东放花不挨抓。

跨省来买大呲花,买完呲花就回家。

刚进河北就被抓,烟尘还往河北刮。

管控不知为了啥。

夜幕如墨,一桥横跨两省。桥西的Q县浸在寂静的暗色里,连路灯都似屏住了呼吸;桥东的X县却绽开漫天碎玉乱琼,烟花爆裂声穿透凛冽的北风,在深邃夜空撞出细碎回响。这道分割两地的混凝土桥梁,此刻竟成了政策裂谷的具象化图腾。

自入冬以来,Q县空气里浮动的不仅是污染物的数值,还有某种焦灼的暗流。当环保禁令将硫磺气息驱逐出本土,嗅觉灵敏的市民早已循着硝烟味跨桥东行。烟花爆竹售卖店的霓虹在X县边境次第亮起,每天吞吐着百万元交易,操着河北口音的顾客挤满店铺——这场无声的“迁徙”,让行政边界在现实需求中溶解成虚线。

而当X县夜空烟花炸开时,那些本该属于齐鲁大地的污染物,正乘着东北风向Q市奔涌。污染物划出的抛物线,宛如命运掷出的回旋镖。正如网络上所言,管控不知为了啥——除夕前夕,Q县为环保安全问题,大力规范有关烟花爆竹燃放、售卖的违规行为,执法者连续拘留11名具有违规行为的市民。但当东北风携着消散的烟雾重新飘回Q地时,这一切仿佛又构成了讽刺的因果循环。

“别在这边放,要放去桥那边放”

最魔幻的场景在除夕子夜降临。桥东的Q地的人民,集体凝视对岸沸腾的夜空。终于有人按捺不住踩下油门,轮胎碾过省界碑的阴影,载着“禁燃”的郁结冲向光焰交织的东岸。烟花升空瞬间,他们仰起的脸庞忽明忽暗,既像逃离者,又像朝圣者。而那座界桥始终静默,见证着这一场跨越地理边界的狂欢。

但这桥见证的何止地理分野?一边是铁腕治污的阵痛,一边是烟火人间的执念;一边将传统锁入制度的笼,一边将欲望燃成经济的火。当夜风卷走禁令的残片,当除夕的夜空被烟花割裂成明暗两重天,或许该问:对抗之外,是否还有第三条路?让乡愁不必沾染硫磺的灼伤,让环保不只在行政疆界内孤军奋战,让年味不必在法与情的撕扯中流离失所?

四、“休克疗法”——“数字游戏”的民生代价

或许,环保政策带来的不止如此?当环保政策异化为数字游戏时,地方政府的“休克疗法”,或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多年前,多地强推“煤改气”的工程导致农村人民的生活成本飙升。一方面,天然气的取暖价格远高于煤炉和柴火,“烧不起”是煤改气后老百姓说的最多的话。一个冬天,天然气的燃烧费用可能大几千元,这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另一方面,安装天然气之前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这导致煤改气之前要先改房子——密封、隔热、保温层等等,这就产生一笔额外的装修费用。农村、郊区等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的地区实则很难被政策补贴到。因此,无论是煤改气还是柴改气,都要因地制宜,遵循自愿原则,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出发。

五、破局之路——在解构与重构之间寻找支点

现代性不应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应是在对话中寻找创造性转化。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破局(仅代表个人观点):

于安全(环保)红线与文化记忆之中寻找平衡点:政府可补贴生产研发微烟无硫发射药、气态发射型烟花、新型环保鞭炮、再生植物纤维烟花外筒等新型烟花爆竹产品,在产品生产的标准中增加环保性能指标的要求,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可以发挥智能化和科技创新在烟花生产、燃放中的重要作用,还可通过无人机和烟花的结合减少传统烟花带来的环境污染。

深层的和解需要制度设计的智慧,现实的困境和经验提醒着我们,现代治理并非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近年来,全国多个地区已从“全面禁放”转变为“限度燃放”,地方政府可精准规划限定的时段和区域,为烟花爆竹的燃放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让城市治理符合规则的同时,更具精准化和人情味。

六、结语:在火星未烬处

每逢春节,烟花爆竹伤人事件总如阴霾般屡屡出现,给这欢乐的节日蒙上一层阴影,令人警醒。时至今日,禁燃令引发的争议早已超过环保议题本身,当我们在广场上用全息投影再现“火树银花”时,技术复刻的究竟是文化精髓,还是文化标本?这道横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选择题,可能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或许真正的出路不在于选择传统或者现代,而是找到让记忆与未来共同燃烧的方式——就像童年记忆中耳边的那句:永远保留火种,但小心照看火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