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心啊,那些被子女扔掉的娘心!
原创 李万卿
寒心,触目惊心。
这几天,贵州龙里一服务区的一幕,彻底引爆了网络。
我们从视频中看到,在一个垃圾桶旁,堆积着大量未开封的“年货”,有小酥肉、排骨、熏肉、酱肘子、肉丸子、炸鱼,大块牛羊猪肉等等。
酥脆的面衣裹着花椒香,那是妈妈凌晨起床炸的.......如今,它们躺在服务区垃圾桶里,油花渗进垃圾袋的褶皱中。
排骨剁得整整齐齐,包装袋上还留着父亲或者母亲手写的"初五炖汤"。
孩子们呢?却把父母之爱和垃圾混成一团。
是食品不能食用了吗?
环卫工说,那些食品都新鲜着呢!
新鲜,为什么要丢弃?
江苏某服务区的保洁员老张,春节7天收了两吨半未拆封的食物。最夸张的是一整只酱鸭,吊在垃圾桶沿上晃荡。
他见过小夫妻为了一罐腌菜吵架,也见过年轻人偷偷把保温箱塞进垃圾站。
成都志愿者发起"食物驿站",3天回收1.2吨被丢弃的年货。拆开的包裹里掉出字条:"妞妞,这是你小时候最爱的醪糟。"
安徽某县城,老人们守着手机等子女报平安,却不知道他们的心意卡在哪个服务区的垃圾桶里。
父母把冰箱掏空,子女却在“断舍离”。
父母的爱,为何成了返程的负担?
纵有千万个疑问、质问、怒问,也很难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这些都是父母辛苦准备的年货啊,每一道菜都是满满的爱。过完年,小心翼翼打包,亲手装车。
每一包分装好的食物,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情感的传递。这些细致入微的关爱,都是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和不舍。
结果呢?
父母眼里的宝贝,在孩子眼里成了垃圾,说扔就扔,眼都不眨。
这些视频,这些信息,看得我又气又心疼,气孩子不懂事,心疼天下父母“瞎操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但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这些年货,也不能随手扔掉吧?
那叫暴殄天物!
想起电影《1942》。
1942年,河南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旱灾、蝗灾、人祸交织,300万人因饥饿与冷漠死去。
父亲勒死亲生孩子、母亲烹煮两岁幼儿……饥饿摧毁了人性底线,将人变成野兽。
一句经典的台词是:“一条命,值两块饼干。”
当“活下去”成为唯一目标,道德与亲情皆可抛却。
现在,“饥饿”虽然远去,亲情与道德依然在“一粥一饭”中煎熬,物质的丰富似乎让人们对食物的珍惜程度逐渐降低。在一些年轻人眼中,食物可能只是简单的消费品,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每一餐、每一份食物心怀感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食物不仅仅是营养的来源,更是情感和文化的载体。从“饭桌文化”到“年货”的准备,食物总是承载着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感情。
尤其是老一辈的父母,他们对“爱”的表达方式,往往不是用言语,而是通过一顿饭、一份年货的准备。
要知道,你丢弃的每一份“年货”,都是在丢弃自己的“福报”,丢弃“娘心”。
后备箱装不下的都是“爱”啊,你不珍惜,但爸妈心疼!
家人们,这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