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环球科学

贝努小行星存在众多与生命相关的分子

日本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九州大学和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联合发表的这份公报说,他们参与的研究团队分析了从碳质小行星贝努带回地球的样本,发现里面包括约一万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包括氨基酸33种,其中14种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含氮杂环化合物23种,其中包括地球生命遗传物质所必需的全部5种组成核酸的碱基。此外,样本中还发现了大量未知的有机化合物。

研究人员测得,与此前分析的地球外物质,如碳质陨石、来自小行星“龙宫”的样本相比,来自贝努小行星的样本中氨的浓度极其高。氨是合成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时氮元素的重要来源。氨挥发性很大,如果不是低温环境的话,氨无法稳定存在。因此,研究人员认为,高浓度氨的存在表明检测出的这些有机化合物都是在低温环境下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生成的。这是关于地球外有机物合成的一种新认识。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2824977764650392&wfr=spider&for=pc

新研究确认一颗位于宜居带上的“超级地球”


来源:央视新闻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证实,在一颗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附近存在“超级地球”。这一成果为未来寻找可能适合生命生存的类地系外行星提供了更多线索。 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HD 20794 d,质量是地球的6倍,距离地球约20光年,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 它的轨道位于该星系的宜居带内,这意味着它与恒星的距离合适,其表面能维持液态水存在。 液态水是生命所需的一种关键成分。

该行星由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迈克尔·克雷蒂格尼尔博士于2022年发现,经国际研究团队分析高精度数据后最终确认。尽管HD 20794 d位于宜居带,但其椭圆形轨道使其与恒星距离变化大,是否能孕育生命尚不确定。不过,研究人员认为它将为未来探测太阳系外生命迹象的太空项目提供宝贵测试案例。相关研究报告已发表于《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杂志。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9386023774792928603&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copy_url&track_id=93f0f510-7e25-43f1-924b-0bd4b3d71ebc

美国发射“新谢泼德”飞行器模拟月球重力环境

美国中部时间4日10时(北京时间5日0时),“新谢泼德”飞行器从美国得克萨斯州西部一处发射场升空,随后助推器与太空舱分离。太空舱在飞行过程中利用其反应控制系统,以每分钟约11转的速度旋转,模拟了月球重力环境,模拟过程持续约2分钟。本次发射太空舱到达的最高点距地面约104千米。发射约10分钟后,太空舱借助降落伞返回地面。这是“新谢泼德”飞行器第29次太空飞行,搭载了来自美国航天局、研究机构及商业公司的30件有效载荷,其中大部分用于测试月球相关技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192431262086900&wfr=spider&for=pc

大脑中或存在“饱腹指挥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团队在小鼠大脑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神经元,能整合食物入口感觉、胃饱胀感和营养成分等信息,担任“饱腹指挥官”,发出“停止进食”指令。

团队采用先进空间分辨分子分析技术,在脑干信号处理区域发现了这些神经元。团队对神经元进行了改造,使其可以通过光来控制。实验显示,光激活这些神经元可使小鼠进食量减少,激活的强度越高,小鼠停止进食的速度就越快。并且这些神经元不仅是简单地发出“停止”信号,还会让小鼠逐渐放慢进食速度

这些神经元受一种增加 食欲的 激素抑制, 而一种常用于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的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就能激活它们 。 团队认为,尽管 这些神经元是 在小鼠中发现,但 它们位于脑干, 脑干在所有脊椎动物中相似,人类可能也拥有类似神经元。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杂志。

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5-02/06/content_584148.htm?div=-1

欧航局“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

欧洲航天局4日宣布,研究人员利用欧航局“盖亚”空间探测器数据发现一颗巨大系外行星“盖亚-4b”和一颗褐矮星“盖亚-5b”。这是“盖亚”探测器首次通过恒星摆动现象发现新行星。这两颗新发现的天体均位于银河系内。

“盖亚-4b”绕着距地球约244光年的恒星“盖亚-4”运转,质量大约是太阳系质量最大行星木星的12倍,公转周期为570天,是一颗相对寒冷的气态巨行星。 “盖亚-5b”则围绕距地球约134光年的恒星“盖亚-5”运转,质量大约是木星的21倍。 它是一颗褐矮星,质量超过行星但又不足以支持核聚变,无法成为恒星。“盖亚-4b”和“盖亚-5b”都围绕低质量恒星运转,这种情况被认为是极其罕见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191658839958225&wfr=spider&for=pc

omega-3补充剂可以延缓生物学衰老


来源:Brian Jackson/Alamy

当地时间2025年2月3日,一项发表于《自然-衰老》(Nature Aging)的研究显示,服用omega-3(以下简称“ω-3”)和维生素D补充剂能在三年内将生物学衰老延缓3-4个月,若与运动相结合,效果更好。瑞士苏黎世大学的Heike Bischoff-Ferrari和美国Altos Labs的Steve Horvath主持此研究,并亲自服用。

ω-3是人体必需营养素,常见于深海鱼类(如鲑鱼、鳟鱼、鲱鱼)和某些植物(如藻类、核桃、大豆)。研究基于2012-2014年在欧洲五国开展的DO-HEALTH试验数据,涉及777名70岁以上参与者。结果显示,服用ω-3补充剂能够减缓三种表观遗传时钟的衰老速度,这一效果与参与者的性别、年龄或体重指数无关。其中一个名为PhenoAge的表观遗传时钟显示,将维生素D、ω-3和运动结合起来,在3年时间里,减少了参与者2.9-3.8个月的生物学衰老。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Gustavo Duque认为,尽管干预措施减慢了衰老时钟,但无证据表明它对寿命或健康有直接影响。此外,《自然》杂志提醒,过多服用ω-3可能增加心房颤动风险,每天约1克被认为是安全的。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269006973429409&wfr=spider&for=pc

全球首款!阿片类药物替代品来了


来源: Getty

近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美国福泰制药公司的新药Suzetrigine上市,用于治疗成人中度至重度急性疼痛。该药物的获批将使之成为20多年来首个用于治疗急性疼痛的新机制药物。它的工作原理是选择性阻断痛觉神经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提供阿片类药物水平的疼痛抑制,而不会有成瘾或过量服用的风险。虽然这种药物偶尔会引起恶心、头晕和便秘,但“它的耐受性非常好”,使其成为许多依赖阿片类药物的人的可行选择,甚至是首选。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2/538340.shtm

“魔角”石墨烯超流刚度首次测得


来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首次在“魔角”石墨烯中直接测量了超流刚度。超流刚度是衡量材料超导性的一个关键指标。这是科学家首次在二维材料中直接测得超流刚度,意味着人们朝着理解这种材料的非凡特性迈出了一大步。相关研究结果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2018年,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发现“魔角”石墨烯具有超导电性,但不清楚其超导机制。此次,他们开发新方法,将“魔角”扭转双层石墨烯(MATBG)夹在绝缘的六方氮化硼之间,并锐化一端后在这个表面上沉积铝,连接到铝制微波谐振器上。通过发送微波信号观察谐振频率偏移,推断出MATBG的动电感,进而得出超流刚度值。结果显示,“魔角”石墨烯的超导性主要受量子几何影响,且超流刚度值远大于传统理论预测值。

https://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5-02/06/content_584134.htm?div=-1

人类大脑成塑料污染最大“受害者”,人脑内微塑料数量在8年内已猛增 50%


来源:Pixabay

一项2月3日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新研究显示,过去50年中微塑料污染的指数级增长或令人类大脑成为最大“受害者”。

这项由美国新墨西哥大学领导的研究,分析了2016年和2024年在新墨西哥州去世的52人的大脑、肝脏和肾脏组织样本,结果发现2024年的大脑组织样本中的微塑料浓度更高,较2016年增加了近50%。研究人员继续将数据范围扩展至1997年至2013年在美国东海岸去世的人的大脑组织样本,发现从1997年到2024年,大脑中的微塑料污染呈显著上升趋势。在污染人体器官的塑料颗粒中,最常见的是聚乙烯(用于塑料袋以及食品和饮料包装),平均占塑料污染总量的75%;而大脑中的微塑料颗粒大多是纳米级的塑料碎片和薄片。此外,研究还发现塑料浓度不受死者年龄、死因、性别或种族的影响。但研究人员也指出,由于每个器官仅分析了一个样本,因此器官内的变异性尚不清楚,且新墨西哥州与美国东海岸之间的地理差异可能导致大脑样本中的一些变化。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教授表示,过去8年大脑微塑料水平上升50%与塑料生产和使用的增加相一致,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如果减少微塑料的环境污染,人类的暴露水平也将下降。研究团队呼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以确定微塑料是否与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有关。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4-03453-1

工程化细菌开辟药物递送新途径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在近期的两项研究中,来自不同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细菌,成功地将药物精准递送至大脑和皮肤细胞,为治疗肥胖、皮肤损伤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一项2月5日发表于《细胞》(Cell)的研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进行基因改造,使其能产生和分泌多种分子,其中就包括3种调节食欲的激素。 他们发现,这种细菌能和位于上鼻道的嗅觉上皮上的一种分子结合。 而嗅觉上皮通过神经元与大脑相连,这也意味着细菌分泌的分子或能通过嗅觉上皮和神经元进入大脑。 通过这种鼻腔通道,他们发现肥胖小鼠每天通过鼻子里接受一定剂量的改造细菌,调节食欲的激素可以直接被送入它们的大脑。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八周的治疗,肥胖小鼠的食欲显著降低,体重明显减轻。 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鼻腔细菌递送药物的可行性,为未来采用更多大脑相关疾病的疗法提供了新方向。

在另一项发表于《细胞系统》(Cell Systems),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的研究人员改造了一种在人皮肤毛囊中很常见的细菌——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使其能够分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这种酶能够有效中和紫外线对皮肤细胞的损伤。研究显示,经过改造的细菌分泌的SOD显著减少了皮肤细胞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有害分子,为预防和治疗皮肤癌等疾病提供了潜在的解决方案。这两项研究展示了细菌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巨大潜力。与传统药物递送方式相比,细菌递送系统具有更高的靶向性和效率。后续,研究人员将进一步验证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375-x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