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很久没有这么沸腾过了。
没有争番位,没有厮杀,公认的3岁百亿大男主——
《哪吒之魔童闹海》。
《哪吒2》的票房预测,从刚开画的将将40亿一路狂飙,预测数字每天一涨,从60亿、70亿,逐渐跃升甚至94亿。
平台给出的最新的预测数据,是108亿。
比看股市曲线和实时赛马还刺激。
一部“动画片”,为什么能火成“影史第一”?
“百亿”票房背后,谁又是最大的赢家?
哪吒,为什么这么火?
大年初三开始,《哪吒2》的票房就开始了令人震撼的“5天连续逆跌”,单日总票房最高达到了8.6亿。院线排片占比一度达到了惊人的80%。
热评说,这是高开疯走。
两大专业票房数据库,预测的数据曲线已经“脱模”,甚至跟不上票房的增速。
社交平台上更是一片的“自来水”,打卡晒的已经不是电影票,而是“全民参与百亿大项目”。
尤其在票房预测来到94亿后,大家纷纷表示,“一起砍一刀,抬到一百亿”,史称“百亿补贴计划”。
就连专业的电影博主也感叹,“作为一个长期观察票房的人,我完全地、彻底地目瞪口呆,我真的不懂。”
而随着票房上涨,《哪吒2》打破的纪录越来越多。
58亿的票房超过《长津湖》,登顶中国票房榜只是个开始。
随后的数据追逐战,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土。要打破的纪录,也越来越多。
2月7日21时12分,《哪吒2》的中国票房达到67.93亿元,正式超越好莱坞大IP《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北美票房,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耗时仅仅10天。
有电影博主统计,如果《哪吒2》的票房达到95亿,将超越《复仇者联盟2》,成为全球影史票房第20名;
当票房达到100亿时,不仅成为内地首部百亿电影,还将超过《超级马里奥》,进入全球动画前三;
当数字来到106亿时,这个名次还将进一步刷新,跃过《冰雪奇缘2》,斩获全球动画票房的亚军。
那些看起来难以攀登的目标,似乎并不是遥不可及。
如此狂飙突进的势头,业内也未曾预料到。
就在两年前,《哪吒》系列的总出品方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放话说《哪吒2》预计票房70亿,当时业界一片哗然,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现在看来,这个数字还是太过保守。
两大专职票房预测平台猫眼和灯塔,微博账户日常互动量原本只有零星的个位数,但这几天的评论区,挤满了催更新预测的网友,“今天的预测数据怎么还没出来?”
给出了94亿预测数据的灯塔,被吐槽“太保守,隔壁猫眼都预测108亿了”。
大家一边看着实时数据一边翘首期盼,“本来以为预测疯了,结果每天票房都打脸,现在全信了。”
根据行业惯例,票房收入有大约55%都归于影院与院线,几十亿的票房分成,给这几年惨淡的实体影院回了好大的一口血。
百亿票房的大盘,更是直接盘活和提振了2025年的电影市场。
毕竟,2024年内地的电影总票房仅为425.02亿元,比上年减少22.7%,观影总人次同比减少23.1%,直接跌回了2015年的水准。
不少媒体报道,“电影市场受到多重挑战”。
在短视频的冲击下,去年的春节档冠军只有30多亿票房,全年都没有太多破圈的全民爆款。
而气势如虹、票房一路狂飙的《哪吒2》,带动了这个“史上最强春节档”。
这名号并非夸张,据国家电影局的统计数据,2月5日13时29分,春节档上映新片总票房就已经突破100亿元,比去年提速了13天,提振了电影市场的信心。
与其说《哪吒2》破的是票房纪录,不如说破的是当下的观影人次极限。
为什么哪吒能“赢”?
自然离不开精致的特效、好的故事、立体的人物塑造,乃至对国漫崛起的自豪。
但究其根源,还是在于“超预期”。
精细到每一根发丝、百万条铁链不能相互穿模的建模是超预期;每一个哪怕边缘角色都精细刻画、给予鲜活的设定是超预期;对大主题和小主题的完整讨论是超预期。
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说,“观众给了我们做第二部的机会,不能随随便便‘端上桌’。”
《哪吒2》也许有不算“完美”的地方,也有人觉得剧情老套、屎尿屁笑话太多。
但不可否认,它是一部尊重观众的电影。
人们顶着近些年高企的电影票价,花真金白银二刷、三刷,或许是想向市场证明:
不是大家不看电影了,而是市场上少有尊重观众的好电影。
百亿票房,谁是赢家?
《哪吒》赚了这么多钱,都归谁了?
不论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哪吒》的出品方都仅为五家公司——或者是光线传媒参与,或者是导演饺子直接控股。
换句话说,与其他电影数十家公司联合出品、分摊风险和收益不同,《哪吒》系列追求的就是光线传媒一家的自给自足。
有媒体分析称,这种押宝式的出品结构,源自光线对《哪吒》这个IP的空前自信。
而从结果来看,两部动画电影也确实都用极高的票房成就了这场豪赌:
哪吒不仅是大银幕上的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光线传媒的英雄。
在《哪吒1》上映之前,光线其实已经深耕了国产动画电影多年。
虽然其旗下的彩条屋也出过像《大鱼海棠》、《大护法》这样的代表作,但在商业上却一直都不温不火。
2018年,光线传媒的全年营收不到15亿,主业首次处于亏损状态。
2019年暑期档,《哪吒1》“魔童降世”,超过50亿的票房将光线的股票在短期内拉高了近20%,并最终以12亿元左右的投资收益,让公司在该年的第三季度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在6年前,由于漫威的《复联4》席卷全球,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的影视IP都想搞个“XX宇宙”。
而光线传媒也借着这个潮流,在《哪吒1》成功后的次年国庆档,放出了“封神宇宙”的第二部动画电影《姜子牙》。
虽然该片的导演并不是饺子,但因为《哪吒1》开了个过于漂亮的好头,所以片子未经上映就预售票房过亿,即便最后口碑毁誉参半,也斩获了15亿的优秀票房,成为当年公司财报上亮眼的一笔。
那之后,饺子开始磨他的《哪吒2》,“封神动画宇宙”项目几近搁浅,光线传媒的年净利润也开始在正负之间摇摆。
其实每年的春节档光线传媒都有所参与,但其所主推的电影基本都很难在商业上成功。
譬如2023年的动画电影《深海》,即便有着惊艳的视觉特效和《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操刀,最终也在惨烈的春节档厮杀中败下阵来,成为了被票房虹吸的炮灰。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线要想再度起飞,还得靠三太子再闹东海。
2025的春节档,伴随着《哪吒2》的票房冲向百亿,6年前资本市场上的一切,便以一种更夸张的方式再度重演:
根据对2月5日光线传媒发布的公告的解读,公司已经从《哪吒2》现有的票房中获得了10亿左右的营收,相当于2023年公司全年营收的一半以上。
同一时间,光线的股价在节后暴涨近40%,在一片惨绿的影视股中一骑绝尘。
这还没完。
6年前,《哪吒1》虽然在票房上创造历史,但后续的衍生IP开发却不尽如人意,当时网络上的盗版周边一搜一大把。
虽然光线后续紧急抢注了超过1800个相关商标,但伴随着院线的红利期过去,也基本属于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哪吒2》便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卡片、潮玩、盲盒等多种“谷子”的授权布局。
而伴随着影片的票房屡破纪录,《哪吒2》周边手办的众筹金额一周就突破了1500万元,与万代南梦宫合作的潮玩预售日期排到了2025年6月之后,与集卡社联名的收藏卡仅10天销售额便轻松破亿,与泡泡玛特合作的“天生羁绊”系列盲盒不但卖到全面断货,还把泡泡玛特的股价连带着拉高了4%。
可以说这一次,魔童哪吒这个IP,算是真正实现了商业上的可持续开发。
而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两部《哪吒》的导演饺子自然也是电影成功的最大受益人。
有网友按照导演从片方净利润中获利5%进行估算,推测如果《哪吒2》最后真能票房百亿,那么饺子至少能从片方27个亿的分成中获得1个多亿的收入,这还没有算他从出品公司里所获得的股权分成,以及各种影视周边所创造的分红......
其实在《哪吒1》创造历史后,就有网友讨论饺子是否仅靠这一部片子,就从一个需要啃老妈退休金的大龄动画人,一步跨越进了财富自由的殿堂。
但现在回看,《哪吒1》给饺子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名叫“续作”的重压。
虽然在制作《哪吒2》时,饺子已不会再如做第一部时那样窘迫到像“生活在空间站”里,片子的制作经费也比前作多出了数倍。
但因为信奉“必须倾其所有,去实现最好的效果”,这个年过40的四川人再一次拉上他的团队,开始了和《哪吒2》长达5年的漫长死磕。
所幸,最终成片皆大欢喜——当《哪吒1》里最难做的特效,放到《哪吒2》里都只能算第三档时,这电影再一次创造历史,就真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从商业的角度看,《哪吒》或许并不是那种最有“钱味儿”的项目:
它IP的利用率太低,制作周期太慢,影响收益的不可控风险实在过多。
但对于观众而言,我们则希望《哪吒》这样的电影越多越好。
毕竟,我们希望这个市场上多一些对品质的执拗,多一些对电影的真诚,多一些对极致的追求。
而只要你做得足够用心,观众就会给你超出想象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