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春节期间,行驶在秦岭山间的6063次慢火车上年味升腾,热闹非凡。车厢里,59岁的列车长向保林带着列车工作人员忙碌着,喧闹而不失祥和。
6063次列车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的一趟公益性“慢火车”,从宝鸡到广元350公里的路程,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70公里。途经33个车站,站站必停,经过9小时20分抵达终点,最低票价4元起,全程票价只要39.5元。为了方便老乡乘车,沿途有20个小站无需提前购买车票,乘客直接上车补票就行。
自1958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这趟慢火车便穿梭在连绵不绝的秦岭山脉间,跨越陕甘川三省,用一条钢铁蜀道,支撑起沿线居民与外界的交流。
列车行驶至徽县站,几个背着背篓的菜农早已等候在车门口。“老人家又来了,这次还把小推车拉上了。”向保林热情地和老乡们打着招呼,帮助他们把沉甸甸的农货提上车厢。他们中有一位来自陕西省宁强县燕子砭镇,“我来徽县进点猪肉,拉去广元能卖个更好的价钱”。王业厚是这趟慢火车的常客,今年已经86岁了,但身体依然硬朗。从2010年起,一年四季,王业厚都会乘坐6063次慢火车往返于陕西宁强与四川广元间。夏天卖葱,秋天卖自己种的黄姜子,冬天就拿小推车到徽县进上几百斤猪肉去广元售卖。“生意好的时候,一年下来可以有三四万元收入。”王业厚说。
为方便卖货老乡,6063次慢火车上专门设置了“惠农”车厢,供老乡卖菜交易。“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种的蒜苗,够味儿!”同样来自宁强县燕子砭镇的老乡刘桂兰操着浓重的陕西方言笑盈盈地介绍着自家蔬菜。“各位旅客,接下来播报农产品信息,4号车厢的姚文杰带了自家杀的猪肉还有自制的‘猪血皮’,王小英带了新鲜的小麦芹和腊肉……”广播里,乘务员字正腔圆地播报着菜农们的农产品。自2018年起,为方便菜农销售,列车员还会帮忙广播农产品信息,方便乘客购买,有时在车上,老乡们背的农货就卖光了。
6063次慢火车至今已完成三次升级“换装”,西安局集团公司先后投入20余万元改善车厢设施,拆除8个座椅改造为家禽存放区;增设书架和8个通学座位书桌,配置文具用品等,筹集图书3300余册,为通学学生提供学习园地;设立农产品信息公示栏,公示农产品销售信息等,拓宽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慢火车打着“哐当”“哐当”的节拍,一个又一个小山村划过车窗,通学车厢内安静得可以听见窗外的风声。“这趟车能看书,可以写作业,写着写着就到家了。”杨洋就是坐着这趟慢火车走出大山的孩子,他的家在燕子砭镇,父母通过6063次慢火车把种的菜卖出去赚钱,靠着卖菜一直把杨洋供到了大学。现在,杨洋在广州一所“双一流”高校读大四,刚刚与一家国内车企签订了工作意向。
“我们是宝鸡人,但一直没机会去秦岭滑雪,在网上看到有这趟慢火车,票价才7元钱,就想来体验一下。”宝鸡文旅学院的3名学生杨佳怡、刘浩、苟欣羽慕名而来。每逢冬季,白雪覆盖的秦岭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最近降温,你们滑雪要注意保暖。”向保林关怀地说道。过去,“慢火车”将幸福生活带进大山深处,如今,“慢火车”将大山深处的美景带向外面的世界。以其独特的慢节奏,让旅客细细品味沿途的“诗和远方”,在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的同时,也为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记忆中,父亲不爱说话,每次上班前,提个水壶,带几个干馍,一干就是一天。”向保林的父亲是宝成铁路的建设者。那时候,山里没路,老乡们翻山越岭外出赚钱。宝成铁路通车后,向保林成为慢火车的一名工作人员,一干就是20多年。2013年,向保林的儿子也回到了宝成铁路,成为宝鸡东站的一名客运员,继续沿着父辈的道路,见证着这条线路越变越好。
19时30分,列车到达广元站,6063次慢火车会在第二天清晨再次出发,载着归乡的游子、求学的学子、卖菜的老乡、寻雪的访客……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雷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