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了,本来不想发文,但是关于张兰和汪小菲的账号被永封的事,还是想说几句。
这个消息,是在经常待的一个群里看到的。群友们不能说是一片欢呼,但群里表态的人都认为封杀是没问题的。难得见到一次封禁账号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同,这让我还挺感慨的。
我感慨的,不是这对母子的落幕,而是感慨好人赢得了胜利。
这原本只是一个明星的公共事件,按照以往惯例,往往三五天之后就烟消云散,该笑的笑,该卖的卖。但是,这次有些不一样。
看到张兰等人公然靠消费死者赚钱,无数人开始看不过眼了。有人认真学习平台规则,研究如何合法投诉;有人转发文章,呼吁更多人向平台施压。
关于“汪小菲包机接回大S骨灰”这种谣言,我不相信造谣的人会是汪小菲。他智商再低,也不至于在这个时候公然扯谎蹭流量。我也不相信,一个人对自己两个孩子的亲生母亲的死无动于衷。我相信,这几天汪小菲的一些举动可能被外界有意无意放大了,过度解读了。这几天,他也没对外界说什么不妥的话,更没有直播。
汪小菲被封账号,我更相信是因为他母亲张兰的所作所为连累了他。
一个叫“我是夏小健”的账号说,汪小菲包机接回了大S。 网友发现,张兰的抖音直播间“张兰之箖玥甄选”点赞并推荐了该条微博。
张兰2月6日直播时,汪小菲发来的一条语音,汪小菲崩溃暴怒,表示:“我招谁惹谁了……我什么都不说,你们为什么老是这样?”
你儿子有没有包机,你自己没有数?就算不是你主动造谣,但是点赞和推荐,也算是传谣,也借机赚到了钱。所以,封杀张兰,一点问题都没有。
抖音 的 回应是 : 内部也进行了多次讨论,鉴于这几个账号历史上屡次违规被处罚而没有改正,因此最终决定予以封禁。
也就是说,汪小菲这次可能是因为之前的违规行为而遭封杀。
说到底,有这么一个妈,汪小菲被封也不算冤。
传谣造谣,消费一个受很多人喜爱的逝者,并且借此赚钱,在任何一个正常社会,这都不应该被允许。所以抖音的做法,绝对没问题,我是支持的。另外,微博也暂停了张兰的直播权限。
这些平台做出处罚的背后,最重要的肯定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正义之声。他们是无数普通人对正义的本能维护,是对“作恶可以盈利”这套歪理的坚决抵制。
这是网络时代里最奇妙的现象之一,也是让我无论何时都会对世界抱有信心的原因——
当某种恶行过于明目张胆时,哪怕它与你的生活并无直接关系,人们依然会本能地选择站出来反对。
因为我们都清楚,如果作恶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那么善良这件事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以往,我们见证了无数次相似的闹剧丑剧——有人造谣生事,一夜之间身家暴涨;有人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于是直播间里礼物刷个不停;有人高喊正能量,对身边的不公视而不见,经常对遥远的地方带头煽动仇恨,这些账号就太多了,不胜枚举。
这就是现实。一个肆无忌惮的恶人,在巨大的流量池里,是可以赚钱的。只要他们敢喊、敢演、敢装,就会有人买单。
而更可怕的是,那些支持他们的人,并不是遥远的陌生人,而是我们身边的某个同事、某个亲戚、某个你以为“还算正常”的朋友。他们未必真的喜欢这些人,他们只是从这些人的恶行里找到了某种情绪宣泄的出口。
这种披着情绪外衣的攻击,不讲逻辑,也不需要理性,它只需要有人提供一个发泄的对象,而这个对象,最好是站在秩序里的人。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平庸的恶》中提到,真正可怕的恶,往往不是那些疯狂的恶魔,而是那些看似普通甚至温和的人,在“只是服从”“只是习惯”中,成为了恶的帮凶。
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这种“平庸的恶”体现得尤为明显。
当一个网红靠造谣赚得盆满钵满,后台数据却显示——是几百万看热闹的人,用“围观”和“吃瓜”把他推上了热搜。
当一个主播撒谎、欺骗观众、坑骗粉丝,依然有无数人继续给他刷礼物,理由是“他是个商人,赚钱不寒碜”。
这些人,自己未必会去作恶,但他们乐于见到别人作恶。他们把“恶”当成一种情绪的寄托,把别人的痛苦、冲突、羞辱,当成自己无聊生活中的调味品。
他们觉得,自己不过是“看个乐子”,但正是他们的观看、讨论、转发,让真正的恶得以站稳脚跟。当一个人点击视频、点个赞、留个言,在算法的眼里,这就是一个正向信号,一个推动恶人崛起的数据贡献。
互联网时代,“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围观,本质上就是在给恶输送养料。恶的成长,从来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恶人,它只需要大多数人选择沉默、选择旁观、选择纵容。
他们不是刀,但他们是刀下的血。
真正让恶扩散的,从来不是恶人的聪明,而是旁观者的懒惰。
幸运的是,这一次,人们不再沉默,他们主动去联合发声,主动去推动平台做出改变。
不是因为他们多么在乎大S,也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对汪小菲、张兰有多大的愤怒,而是因为他们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胜利,这是一次关于秩序和正义的集体行动。
当恶被不断放大,善就必须比恶更有力量。
我们并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也不奢望这个世界能彻底消灭所有的恶,但至少,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维护最基本的公平。
这一次是对造谣者的惩罚。下一次,我希望是对无数更多更大不公的讨伐,是勇敢地对着一些庞然大物说“不”。
世界不会天然变好,但它也不会无可救药——它只取决于,我们是否还愿意站出来。
的是什么
繁花》,怀念的是90年代的遍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