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有邓丽君,港有徐小凤”。这是流行于80年代乐坛的一句妙语佳话。
歌迷用这话将邓丽君、徐小凤两位实力唱将共视为“手心手背都是肉”般的宠溺爱戴。
在1992年的亚姐竞选决赛上,此语被具象化:
ATV盛邀邓丽君、徐小凤两位巨星合体表演了黄梅调《戏凤》,迄今为止,那一幕仍是百看不厌的名场面。
两位华语乐坛的殿堂级歌手,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精彩对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邓丽君甜润动听的声线与徐小凤醇厚大气的唱风相辅相成,生旦双角默契十足,剧情中那诙谐风趣的氛围感溢出屏幕。
人们如临现场,热情高涨,因偶像的风采忘我陶醉。
遗憾的是,邓丽君已仙逝多年,追思和怀念, 绵绵无绝期.....
所幸,徐小凤作为乐坛常青树一直陪伴在歌迷身边。
1949年元旦,在湖北省郧县(今十堰市),随着一声有力的啼哭声,宣告徐小凤的降生。
父亲择家乡的“郧”字,为她取名徐郧书。
树高千尺不离根。
3岁时,徐小凤随家人移居到香港,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
随着五个弟妹的出生,日子渐渐捉襟见肘。正就读于佛教慈航中学的长姐徐小凤,念到初二,便辍学帮父母打理店内生意。
她天生一副婉转悠扬的豆沙嗓女中音,乐感悟性极强,模仿原音,竟唱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味道。
她悄悄将梦扎根心中,不负韶华,孜孜以求,理想终会开花结果。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鸣惊人亮歌喉。
1965年12月,号称是全球首份使用彩色印刷的报纸《天天日报》与邵氏旗下的“南国实验剧团”联合举办了“香港之莺”歌唱比赛,徐小凤凭演唱“一代妖姬”白光的《恋之火》而夺得冠军,并赢得了“小白光”的美称。
父母爱女心切,不想她过早接触热辣滚烫的娱乐圈。
四年后,徐小凤才得以拥抱热爱,纵情歌唱。
她像一只羽翼渐丰的小鸟儿,乐不知疲,翩飞于香江的歌厅、夜总会做驻唱歌手。
徐小凤性格沉静,气息慵懒,稳健优雅的台风独树一帜,轻歌曼舞,云样舒卷自如,水般柔和流畅,情意缱绻,古韵盎然。
珠光莹洁,难掩其华。
很快,徐小凤的专属音色,得到著名音乐人文就波的赏识,1970年,经他提携推出首张唱片《墙》,徐小凤在乐坛博得一席之地。
此时的邓丽君,因担任台湾首部电视剧《晶晶》中的同名曲主唱,而红遍宝岛。
两位唱功一流,风格迥异的歌手,隔空共登巨星之巅。
艺海无涯,唱而优则演。
23岁的徐小凤美丽大方,受邀触电和胡燕妮一起主演了台湾电影《轻烟》。
春风得意,爱神也来助兴。
1974年,徐小凤和百乐门集团的创始人郑永福秘密结婚,五年后,事业为重的两人又各恢复单身。
这位前夫哥别名郑大班,曾做过香港电台的DJ,是香港政坛名嘴、出版业大亨;1987年,他又撞桃花运,再婚迎娶了1981年的港姐冠军劳锦嫦为妻。
其实,当年比赛中劳锦嫦获得的是亚军,因冠军罗佩芝被举报资料造假,TVB经过核实,取消其冠军名衔,改由亚军递进替补,劳锦嫦成为港姐史上非“竞争”而得冠军的幸运佳丽。
婚后,劳锦嫦做起全职主妇,深居简出,过着相夫教子的美满生活。
1978年,徐小凤又以一曲欢快、亲切的《卖汤圆》,征服了内地观众,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进入80年代,徐小凤的事业如火如荼。
她两获“十大中文金曲奖”,“港乐教父”顾家辉为她谱曲的《随想曲》,成为“港式流行曲”的经典代表。
她星光万丈,追慕者如影随形。
情系家园。
1982年,她拒绝了男友一起移民国外的请求,自此,把事业和歌迷视为永不离弃的伴侣。
金针奖是香港乐坛最高奖项之一,1989年,徐小凤成为获此殊荣的的首位女歌手。
同年,央视春晚向她发出邀请,徐小凤因档期排满,亲临现场分身乏术,春晚节目组破例提前为她录制影像。除夕夜,以录播形式给观众奉上了特殊的视听盛宴。
她娓娓唱来的《心恋》和《明月千里寄相思》,惊艳全场,歌声久久回荡在那个春风沉醉的晚上。
她腰肢纤细袅娜,身着波点长裙的标志性时尚造型,受到粉丝们的热切追捧。
唱功、口碑皆佳的徐小凤,被媒体赞为“香港之莺”,后起的演艺新秀大咖尊称她为“小凤姐”。
如今的徐小凤容色愉悦,富态端庄。
提起过去,不躁不狂;言及未来,不慌不忙。
她名利双收,却总是一副“且停且忘且随风,且行且看且从容”的低调淡然模样。
愿于纷杂忙碌中抽身:
浮生偷得半日闲,做回人间逍遥客。
感恩所有,轻拂心尘,静候佳音,想要的都在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