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吉祥,感谢支持!
张兰、汪小菲母子终于栽了!
抖音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大快人心。
而抖音对张兰、汪小菲等账号的无限期封禁,表面上看似一场“民心所向”的胜利,实则暴露了平台治理的深层次矛盾:
规则的滞后性、算法的纵容性,以及舆论风向与商业利益的复杂博弈。
01 选择性执法:从“纵容”到“切割”的治理逻辑
张兰账号的封禁并非孤立事件。
其账号“张兰·俏生活”近30天内直播100场,累计销售额超千万,单场直播观看量最高达930万。
如此庞大的流量背后,是平台长期默许的“擦边营销”。
从编造“豪门秘辛”到消费逝者隐私,张兰团队屡次触碰道德底线却未被彻底封禁。
此次封禁的直接导火索虽是“大S去世炒作事件”,但平台公告明确提及“屡次违规未改正”的历史问题。
这种“养肥再杀”的模式,其本质是平台在流量收益与舆情风险间的权衡。
早期纵容争议内容维持热度,待舆论失控后再“挥泪斩马谡”,既能收割流量红利,又能展示治理姿态。
多么完美无瑕的操作啊!
02 规则失焦:道德审判替代程序正义
封禁公告中强调“违背公序良俗”,但这一模糊标准在实践中充满矛盾。
例如张兰此前在直播间侮辱大S母亲、借葬礼事件内衣外穿羞辱逝者等行为,同样涉及道德争议,为何却未触发封禁?
而汪小菲账号此次虽未直接参与“包机谣言”传播,但因历史违规记录被连带封禁。
这种“道德清算”式的处罚,暴露了平台规则的两面性。
一方面以“屡犯不改”为由追溯处罚,另一方面却对既往劣迹选择性忽视。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众的愤怒情绪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张兰汪小菲长期造谣侮辱女性》等刷屏文章而形成舆论海啸,最终倒逼平台行动。
规则让位于舆情,程序正义沦为情绪正义。
03 流量黑箱:算法与资本的共谋结构
张兰账号的“商业奇迹”揭示了平台生态的畸形逻辑:
其团队通过制造争议话题、购买流量助推等手段操纵算法,单场直播涨粉10万、销售额破百万。
而平台为维持用户活跃度,默许此类“数据繁荣”,甚至形成“MCN-品牌-平台”的利益分赃链条。
这种共生关系导致治理滞后:
2月5日“包机谣言”出现时,平台仅对造谣账号禁言30天,直至2月7日包机公司辟谣后才升级为永久封禁。
算法推荐机制本质上是流量黑产的共谋者,它将道德争议转化为流量密码,直至触碰法律红线才紧急刹车。
04 长尾风险:当“正义”成为危险武器
此次封禁赢得喝彩,却埋下更危险的伏笔。
若平台治理沦为“舆论风向标”,规则的解释权将完全掌握在流量操盘者手中。
今日因“消费逝者”被封禁的账号,明天可能因其他“民意”被复活或绞杀。
更值得反思的是,张兰团队长达数年的擦边行为中,用户每一次点击、转发、购买都在为畸形生态投票。
当公众习惯于用“封禁”代替系统性治理,用情绪宣泄替代制度构建,这场“胜利”不过是流量霸权换壳重生的序幕。
结语
抖音的封禁公告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治理的荒诞现实:
规则在流量面前弹性伸缩,正义在算法之中扭曲变形。
当平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时,每一次“大快人心”的封禁,都可能成为下一次失控的前奏。
真正的破局之道,不在于封杀某个网红,而在于重构“流量至上”的价值坐标系。
让法律划定红线,让算法服务人性,让公众觉醒成为制衡力量。
毕竟,在“一切皆可流量化”的狂欢中,没有人能真正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