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广州的“新春第一会”

2月6日,继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后,广州市第一时间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全省发展大局体现广州担当。

一场大会,擂响“新战鼓”,让珠江之畔再次响彻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过去的2024年,经济总量超3.1万亿元,工业投资突破1700亿元,GaWC全球城市排名创历史新高.......广州的城市能级进入了一个新水平,对这个经济体量而言,寻求增长比过去更为艰难。

在此基础上,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过去一年里广州经济还承受着全球贸易逆流的冲击。



广州的解法是什么?

“高质量发展”这五个字是关键。

此次大会聚焦“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主题,汇聚了来自党委政府、企业界、科学教育界、经济学界等各方代表,共同为广州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广州11区主要负责同志作表态发言,明确了各自的工作部署,承诺亮诺,亮出硬招实招,以奋斗之姿、实干之态,投身高质量发展大潮。



新年一开始就拿出了决战的气势,火力全开。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拼搏,同样如此。

2023年,明确了“三个一万亿”目标,全市经济总量跃上3万亿元新台阶。

2024年,提出以“二次创业”奋进姿态,“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

今年的重点,则是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核心就是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



2025年的这场大会,不仅是经济的动员令,更是广州经济航向的“定盘星”,是一场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样本。


02

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

如何谋划“高质量发展”,广州绘出一幅蓝图——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是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设计图,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作战图。其中,“1”代表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2”代表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21”代表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6个未来产业;“8”代表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8个现代服务业。



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潮流,打造更多热点、燃点、爆点。

去年广州工业投资增长13.6%,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1%,支柱产业中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业投资在去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持续保持高位增长32.6%。反映新兴领域发展后劲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4.3%,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广州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24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了50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15%。



2024年,广州365个产业建设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占比近六成,华为广州研发中心、腾讯总部大楼的顺利竣工,东风日产四期、小鹏科技园、广药白云山总部、金域医学创新中心,TCL中环、高景太阳能.......

目前,广州形成了12个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9个千亿级服务行业,涌现出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型明星企业。

广汽埃安推出的夸克电驱2.0技术,在最高效率、电机功率密度、电机转速等方面做到了世界第一。

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亿航智能;

全球最大农业无人机制造商极飞科技;

全国首家向国际用户提供卫星发射服务的中科宇航等。



此外,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4年,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突破了2000亿元,同比增长20%。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已初具规模。

而另一只“手”则对传统产业、优势产业,进行巩固和优化,实现成行成市、成链成群、成名成品发展,把产业根基扎得更深更厚更实。

广州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跨境电商希音(SHEIN)为例,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的“小单快返”模式,赋能传统生产模式,实现了柔性按需供应。

广州花都的箱包企业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将上下游生产链拧成“一股绳”,订单响应速度提升40%。

中大门纺织服装生态港一手抓数智化转型,一手抓线下载体改造,市场变商场、作坊进工坊,传统批发市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产业没有新旧之分,只有进化速度之别。这些场景颠覆了外界对“传统产业=低端产业”的刻板印象。

当外界还在为传统产业是否应该被“优化”而争论不休时,广州用行动证明:传统制造业的每一块砖头,都能被数字化重新定价——

从十三行丝绸商号到全球跨境电商巨头希音,从广汽燃油车到埃安超充技术领跑全球,从珠江钢琴的元宇宙教学到服装厂的AI打版……传统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塑竞争力,成为经济“稳定器”。



如今,广州的产业版图,既有改革开放初期“珠江水、岭南衣、粤家电”的辉煌记忆,也有如今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硬核崛起。

传统与新兴的碰撞、融合,构成了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03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广州的转型并非简单的量的积累、质的提升,而是深层次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不断交融的“化学反应”。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广州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跃升至第8位,与隔壁的另外两座“超级城市”共同构建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



城市综合科研创新能力,已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而广州这几年最瞩目的科技成就可以浓缩成六个字:上天、入海、遁地。

九天之上——经由广州科研院所引进的中科宇航参与研制的首枚“南沙造”“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深海之下——“海斗一号”深潜万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制的波浪传感器为其护航。

遁地之间——广州地铁主持研制的新材料“衡盾泥”,破解了盾构施工世界技术难题。



敢问九天之无尽,勇探五洋之源泉,再穷毫厘间宇宙,背后是强大的科研平台的重要支撑——

广州是全国唯一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的城市。



这得益于广州市构建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及对科研平台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吸引了众多国家级科研平台落户广州。

科技的一个重要使命,便是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城市提供更具想象力的发展愿景。

因此,有了强有力的科技创新主力军,广州致力于将科研“种子”转化为产业“果实”,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广州国家实验室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推进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攻关,全球首个瘤内注射药物等6款药物获批上市。

还有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国内宽能高纯锗探测器首次成功研制;全球首创质子重离子治疗监测系统临床样机.....



近年来,广州不断从产业创新需求出发,构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不断出台政策,聚焦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面向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产业链协同新模式。

在广州开发区,一块“颠覆性技术创新特区”的牌子引人注目。这里实行“负面清单+揭榜挂帅”制度,允许科研失败不计入考核,已孕育出全球首台肺部磁导航手术机器人。



在琶洲试验区,腾讯、阿里等巨头与中小企业共建“数字生态圈”,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这些科研平台的建设,是广州市层面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跃升,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座“千年商都”正在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04

结语

每一次产业跃迁都是对舒适区的告别,每一次创新突破都是对未知疆域的进发。从率先进行价格改革,涌现了第一批个体户,到首创市政公用服务“六联办”,开出第一张房票,正因为有了“拼”的精神自觉和一贯姿态,才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出现了一道道“广州印记”。

从“三来一补”到“专精特新”,广州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证明:高质量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法则;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永无止境的马拉松。

从“腾笼换鸟”到“造笼引凤”,吸引和留住了大量优秀人才投身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全新事业。

从“春天的故事”到“高质量发展的春天”,广州始终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2025年的这场大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的最具活力的注脚。

珠江潮涌,奔流不息;岭南春早,未来已来。

广州用自身的转型和发展宣告着:

在这片永不停歇的土地上,春天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