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贵川交界再度发生滑坡灾害,盘点历史冬季滑坡

2025年2月8日,四川宜宾市筠连县金坪村发生了严重的山体滑坡,造成30余人失联。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的灾难,距离这起事故仅有一年之隔,2024年1月22日,云南镇雄凉水村就发生了山体滑坡,44人不幸遇难。更早之前,2013年1月11日,镇雄赵家沟村也发生了滑坡,导致46人遇难。细心的网友会发现,所有这些灾难性滑坡都集中发生在冬季,而事实上,这一点与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特点息息相关。



普遍认为,山体滑坡大多是由暴雨引发的,暴雨过后泥土水分过多,容易导致山体不稳定,进而引发滑坡灾难。因此,山体滑坡灾害往往发生在雨季。然而,对于云贵川交界的乌蒙山区而言,冬季的山体滑坡则是一个难解的谜题。当地的特殊气候条件使得这个地区的滑坡灾难往往发生在气温较低的冬季,而这种气候特点正是导致滑坡灾难的幕后推手。尤其是当冷暖空气交替作用的影响,该区域在冬季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稳定,成为滑坡灾难的高发区。



二、冬季滑坡的幕后推手:气候变化与冻融作用

云贵川交界地区,尤其是乌蒙山区的冬季气候,常常呈现出冷暖对抗的局面。当地受到来自高原地区的冷空气影响,又经常出现暖湿气流的交汇,使得该区域在冬季时常出现大幅的气温波动,这种特殊气候给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冬季,特别是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时,这种锋面会导致长时间的阴雨雪天气。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的对抗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剧烈的气温波动。由于地形的影响,降水常常以雨、雪、冰粒等多种形式交替出现,导致当地土壤在短时间内经历多次冻融循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反复交替,特别是降水在土壤中的反复渗透,使得土壤的抗剪强度逐渐降低,进一步促进了山体的失稳。



具体来说,当出现雨雪天气时,降水可以迅速渗透到土壤中,尤其是冰雪融化后,水分会迅速渗入土层深处。长期的降水、雪融和冻融作用,导致土壤中的水分不断增加,使得土壤的结构变得松软。当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时,山体的稳定性大幅下降。此时,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强风、地震或突然的气温变化就会引发滑坡灾害。



2013年和2024年云南镇雄的两次滑坡事件,都表明了降水和冻融作用是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两次事件发生前,镇雄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降水和雪融天气。降水虽不如夏季的暴雨猛烈,但长时间的渗透足以使土壤变得松软,而气温的急剧变化和融雪又加剧了土壤的饱和度,最终导致山体发生滑坡。



三、滑坡发生的天气条件与气候背景分析

2025年1月以来,筠连县经历了长时间的降水,筠连县1月1日以来39天里有20天都出现了降水,其中还包括了两次显著的回暖过程,这样的天气背景和镇雄发生灾难时的情况惊人地相似。回暖和降水交替的天气模式是当地滑坡灾难的最大诱因。通过对历年滑坡事件的研究,我们发现降水和气温的波动是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尽管降水量不能和夏季暴雨相比,但持续的降水和融雪现象却足以破坏山体的稳定性。与暴雨不同的是,这种冬季的降水过程虽然相对温和但持续时间更长,且其对土壤的渗透作用更强。土壤经过长时间的湿润和冻融,逐渐丧失了原本的稳定性。当外力(如气温骤降、地震或强风)介入时,已经不稳定的山体就可能发生滑坡。



另外,乌蒙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岩层裂隙多,局部地区土壤的水分吸收能力较强。虽然这种土壤具有一定的韧性,但长时间的降水和融雪会导致土壤的水分含量增加,从而使得其抗剪强度下降,最终引发山体滑坡。这些土壤和岩体的特点,使得当地更容易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发生灾难性滑坡。近年来,气候变化使得这种情况更加复杂。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尤其是冬季极端天气的出现,滑坡灾难的发生频率也在逐年增加。云贵川交界的地区,因其特殊的气候和地质条件,极易在冬季发生滑坡灾难。因此,对于这些地区的灾害预警和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距离滑坡发生已近十小时,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我们祈祷失联人员能够尽快被找到,平安归来。目前灾区天气湿冷,气温较低,2月9日仍可能有小雨,湿滑的地面和低温环境为救援行动带来挑战。救援人员在全力搜救的同时,也要注意防寒保暖,确保自身安全,受灾群众也需做好防护、防寒保暖的准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