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是魔鬼!

随着年龄增长,遇到的事越多,越体会到这句话的魔力。

前两天看到外交部例行新闻发布会,纽约记者就美国务卿的名字到底叫卢比奥,还是叫鲁比奥专门提问,要我们回答“这种改变是否意味着他不再被中方制裁?”

纽约时报记者的提问,显然有坑。我们回应:“我还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我可以了解一下。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他英文名字。”

更重要的是他的英文名字!

斩钉截铁!

当然懂的都懂,中国文化向来中正平和,不会把事情做绝。虽然投降派大V说我们给卢比奥改名字,把卢比奥改成鲁比奥,是为了帮卢比奥规避制裁,方便卢比奥来访是个一眼假的谣言;但某种程度上也释放了一种信号,谈的大门始终打开着,给了这个新任反华国务卿一个台阶。

不然后面也不会有应约电话交谈中“好自为之”的劝诫之语。

因为这两天美国国务卿跑拉丁美洲多国,搞胁迫外交,放出了不少大消息。如美国威胁巴拿马美国政府船过巴拿马运河免费后,巴拿马在美国务卿访问后,决定“自主退出一带一路协议”,所以专门跑到美驻华使馆公众号上,看他们自己怎么说?


发现美驻华使馆公众号对自家长官的中文名字依然喊的是“卢比奥”。注意我们的叫法,查了查官媒,对这家伙的中文译名都是“鲁比奥”。

虽然这不是什么大事,毕竟更重要的是他的英文名字,但是作为一国使馆,发布信息的受众主要是驻在国,不说外交礼仪入乡随俗,应该尊重所在国的定义,在信息传播客观规律上,也应该与驻在国常用概念保持一致才对,否则会增加传播难度,影响效率。

而美国在这方面,本是行家里手。

于是继续往前翻,看是不是一直如此。

这一翻,果然发现了亮点!


美国时间1月21日18:31,美驻华使馆发布消息:鲁比奥获国会确认出任国务卿!

美国时间1月22日18:31,美驻华使馆发布消息:马尔科.卢比奥宣誓就任美国国务卿!

1月21日叫鲁比奥;

1月22日就叫卢比奥。

这算什么事?一天就变卦!

当然这其实也不算什么,什么样的头带什么样兵,一天就变卦的事特朗普当局干的可不少。如前两天,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美国邮政4日发布通知称,即日起,暂停接收来自中国邮政和(中国)香港邮政的入境包裹,直至另行通知;但仅在一天后(5日),美国邮政就撤回了该通知;2月7日,特朗普又签署行政令,恢复了针对中国小包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最低限度”免税门槛。

尴不尴尬啊?

或许对这帮家伙来说,他们信奉的就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想必大家一定很好奇,美驻华使馆为啥这么干?

对比查了查相关信息,大概率就是纽约时报记者那么一问,没有得到肯定回答,鲁比奥这家伙玻璃心碎了!


纽约时报记者提问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月22日15时,这个时间点相当于美国时间1月22日凌晨3点,鲁比奥这家伙上班刚好看到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对其改名的回应消息。

作为美驻华使馆顶头上司,自然可以决定其公众号发布什么样的信息,和他自己直接有关的消息,大概率是至少要送到他秘书办公室把关,甚至其个人要决定重要内容。

这家伙骤然登上高位,美国明面权力体系中第四号人物,堪称“逆袭”崛起,东大竟然不主动给面子,显然让这家伙有些破防。

你东大不是翻译为鲁比奥吗,偏偏我自己的地盘,就是还要叫“卢比奥”。

除了这种解释,想不到还有什么其他原因!从这方面说,网友经常说这个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