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在珠海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隐身多用途战斗机歼-35A、200吨级大型运输机运-20、重型舰载战斗机歼-15T、电子战飞机歼-16D、新型中远程轰炸机轰-6K以及全球首款专业电子战无人机无侦-10、高空亚音速无人机彩虹-7、具有异构蜂巢任务舱的“九天”无人轰炸机……一批航空航天领域“大国重器”的集中亮相,令无数国人为之自豪。
距离珠海1000多公里的杭州笕桥,正是中国空军梦开始的地方。1931年,中央航空学校选址杭州笕桥。机场和校舍建成后,这里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空军培训基地。去年10月最新公示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中,笕桥-航校便被列为五大历史文化片区之一。
笕桥站 摄影 夏阳
历史上的笕桥,曾是杭州的桑蚕之乡、药材之乡,极尽繁华。通往笕桥机场的那条机场路,在南宋时,曾是一条车马滚滚的迎宾大道。
笕桥原名叫“茧桥”
机神新村里有“机神”
笕桥原本的名字叫“茧桥”。
笕桥老街旁的茧桥
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该地因产茧闻名遐迩,地亦以物命名,故称茧桥。”自古以来,此地就盛产桑蚕,再加上河道纵横、小桥密布,所以古人把这一带称之为“茧桥”。时至今日,很多老杭州人都还记得一句老话,“艮山门外丝篮儿”,说的就是蚕桑之事。
据杭州市笕桥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编的《笕桥韵事》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笕桥人便在越王勾践“劝农桑”的国策下,大兴蚕桑业。到了唐末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时期,钱氏王朝奉行“闭关而修蚕织”,笕桥周边更多居民开始以缫丝为生。南宋迁都杭州,蚕桑织造业更是到达了顶峰,四邻八乡的蚕农纷纷聚集于此进行茧丝交易。清朝时期,蚕桑织造基本上成了笕桥乡间的主业。
明朝诗人曹金簸在其《梦西湖词》里就写道:“阿侬家住茧桥东,但事蚕桑不务农。”明代刘伯缙等修的地方志《杭州府志》也有载:“去城东北十里……列肆二里有奇,四近物产殷充,棉茧药材麻布尤所擅名,客贾多于此居积致远。”
马时雍主编的《杭州的街巷里弄》里还提到,机场路和天城路交会处的机神新村,在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此地曾为“杭罗”的主产地,“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漏夜不绝”。过去此地还有一座机神庙,供奉着被杭州人奉为丝织鼻祖的“机神”褚载。清代《杭州府志》对此事还专门记录了一笔:“神为遂良九世孙,讳载,性行端洁,学问宏博,先家广陵,传授绫锦法,归寓故里,业益精。迄今里人善织绫锦,自神始也。”清代名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还说:“官员赴任之始,必先到庙里焚香祭拜,行三跪九叩大礼。”
1928年,浙江大学农学院创设蚕业系,还曾在笕桥建立浙江蚕业改良场,进行桑树栽培技术研究和养蚕育种试验。鼎鼎大名的万事利集团前身就是杭州笕桥绸厂。
万事利
笕桥不仅是桑蚕之乡
还是药材之乡,最出名的就是笕桥十八样
茧桥是怎么变成笕桥的?据清代翟灏编著的地方志《艮山杂志》卷二载:“明《成化府志》尚称‘茧桥’,自嘉庆县志以下,并讹为笕矣。”可见到清嘉庆年间,茧桥还保有它最初的称呼。至于后面更名,民间有一说法是,正是因为此地桑蚕产业发达,所以古人在此大兴水利,修建各种引水“笕”而得名,《艮山杂志》就有多处提到“运河隔塘笕有七,曰隽堰西笕、曰李王塘笕、曰金家堰笕、曰白洋笕、曰石目铺笕、曰临平镇西冯家笕、曰曹家渠河底石笕,俱在运河官塘一带,莫详其始……”还有一说,此处曾有一座笕桥,“由于水底埋有竹笕,上面铺上石板而得名笕桥”。
笕桥其实不仅是桑蚕之乡,还是药材之乡,这里最出名的就是笕桥十八样,俗称“笕十八”。1929年第20期《工商半月刊》里还有专门介绍:“笕桥居杭城东北……农产丰富,可称首屈一指。地宜种药,最著名者凡十八种……十八名药中计植物十四,动物二,冬瓜(冬瓜皮、冬瓜子)、莱菔(萝卜子、地枯娄)各分为二,故号十八。今列诸后:玄参、麦门冬、地黄、薄荷、草决明、千金子、白芷、白芥子、荆芥、牛蒡子、冬瓜皮、冬瓜子、萝卜子、地枯娄、黄麻子、泽兰、地鳖虫、僵蚕。”其中很多药材都曾为贡品。宋代《梦粱录》载:“地黄。牛膝,仁和茧桥白石种。干姜,上各件并岁贡。”《咸淳临安志》也有写:“茧桥药品之专著者牛膝、千金草生仁和茧桥,蛇床子生茧桥旁地白石……上各件并岁贡。”
笕桥十八样
机场路旁的枸桔弄社区,原也是因为盛产枸桔而得名,历经元明清,枸桔弄药市都是杭州艮山门外最大的药材市场之一。《艮山杂志》载:“枸桔弄与姚陡门联为一市,市稍转北为弄,旧产佳枳,药品以此地为良。自弄北行,为教场坂,有文桥、武桥……”
通往笕桥机场的机场路
曾是南宋的迎宾大道
笕桥人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桑田不受海浪的浸漶吞噬,还从艮山门到笕桥,特意修筑起一条塘堤——走马塘,也就是现在的通往笕桥机场的机场路。
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载:“走马塘,在艮山菜市门外,地平坦可驰马,故名。”为了护堤,笕桥人还仿造灵隐、天竺路,沿路种植松树,一种就是九里,从三里亭附近的诸葛庙经笕桥机场左侧的应家桥到樟木桥止,因而这条路还有一个杭州人很熟悉的别名——城东九里松。作为从东北方向进入杭城的主要驿道,此路曾极尽繁华。《艮山杂志》卷二载:“走马塘自艮山门外二里转塘头起,东过诸葛庙、石陡门、祠堂坂、姚陡门、枸桔弄、斋
僧馆、逯家亭、茧桥、喻家弄至茶花村止,约共十里。凡苏州、秀州各紧急邮递暨贩马官商,悉自临平驿路抵赤岸,更自赤岸桥、杨家桥、下桥沙田畈以抵此塘入城,俗呼马路。”
老笕丁路
笕桥站旁的咖啡馆
南宋建都临安后,此路更被当作迎宾大道。北国来杭的使者必先入住赤岸(今丁桥)的班荆馆(后又扩建了承天宫和玉润亭),再乘坐车马经走马塘进入城区。
迎宾大道
笕桥机场所在的横塘
历史上曾有“小金陵”之名
南来北往、熙熙攘攘,集镇也应运而生。笕桥机场所在的横塘,历史上就曾有“小金陵”之名。《杭州府志》载:“横塘市在艮山门外东北十二里,居民饶庶,士物汇聚,俗有小金陵之称。”
笕桥横塘一区墙画 摄影 夏阳
到民国时期,笕桥更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居民密集、街市兴旺的商业集镇,传说笕桥老街上仅油车铺就有九家,当铺十八家,俗称“九车十八当”。
一辈子生活在笕桥老街上的易志根,曾在其耄耋之年手绘过一幅《1937年笕桥街道原貌图》。据他在《我为啥要绘制 <笕桥老街原貌图> 》中的自述回忆:“老街两旁房屋高大,南端原有一座跨街的庆丰亭,亭子左边第一间是南新庙(又叫财神殿),紧接着便是露天大戏台……马路对面是庙弄、关帝庙……桥北的店家就更多了,桥边泰和弄口为鼎泰和酱园,陈永和、景和两家南北货店……列列排排地一直要到北端长佛寺处才分成两路:一路向东过应家桥通余杭宣家埠,一路向西过麻雀凉亭连接云市街、横塘村。街上以前有许多大户人家,桥北有俞家墙门、钱春园等,桥南有胡家墙门、易家墙门、相家庄、诸隆盛等。整条街上,无论盛夏寒冬、刮风下雨,未等天亮,早就人声鼎沸。”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后,日军攻进杭州,火烧笕桥。现在的笕桥老街是后期重建的。自述此事时,易志根在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愤怒:“他们用电枪(火焰喷射器)向民居射击。第一把火是从镇南的力车厂后面,万花塘边的万花庵开始烧起的,顿时熊熊烈火,把笕桥镇民房烧成一片火海,数百年历史的古镇夷为平地,老祖宗多少代人经营的笕桥古建筑付之一炬。”
清代翟灏笔下的“横塘春水蔚如绘,檐齿高低簇绣层。一带桃花半山路,丰华不负小金陵”也从此不再复存。
笕桥曾是晚清八十一标马队营地
1931年建成航校,成为空军培训基地
笕桥不仅自古繁华,战略位置更为重要,作为杭州的东大门,历来是兵家要地。晚清的八十一标马队营地和炮营校场就设在此地。太平军进驻杭州后,也曾在笕桥设立“营盘”。时至今日,尚有“大营门”“小营门”等地名,当地老人可能还习惯把笕桥叫作“大营笕桥”。
中央航空学校选址杭州笕桥,也是看中其交通便利,经济繁华,战略地位又十分有利。1931年,机场和校舍建成后,原在南京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军校航空队即搬来笕桥。航校也成为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并由中央直属的空军培训基地。
笕桥机场鸟瞰(1933年)杭州档案馆
据《笕桥·中央航校史话》介绍,航校要求每个学员都牢记“空军训条”,并以此为鉴,严以律己,包括“至高无上,为空军救国独一无二的责任”“为国捐躯,为空军救国杀身成仁的精神”“有我无敌,为空军救国至大无畏的胆量”“质素朴实,为空军救国光明磊落的本色”等。
航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非常重视,每半年就要严格体检一次。学员的待遇大致是:入伍生除全部生活供应外,每月津贴12元,学飞行后,每月津贴18元。毕业后除照官阶领取正薪外,每月有飞行津贴。
在现代化教学模式的严格训练下,航校培养出了一大批飞行员,但在此后的抗战中几乎全部牺牲。这些学员心怀天下,舍生忘死,“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1937年的那场“八一四”笕桥空战
写下了中国抗战史光辉的一页
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4日发生在杭州上空的那场“八一四”笕桥空战,更是写下了中国抗战史和中国近代史极其光辉的一页。
淞沪会战爆发后的第二天,日军空袭杭州笕桥机场。中国空军第4航空大队在高志航大队长率领下,驾驶霍克-3战斗机腾空迎战。短短30分钟的空战,高志航等人共击落日机3架,击伤1架,而中方仅有1架战斗机轻伤,首创中国空军抗战中空战3比0的光辉战绩,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因为当年空战就在低空进行,而且即使是战斗机飞得也很慢,所以当日机冒着烟,从天上栽下来的那一幕,很多笕桥人都看得真真切切,热血沸腾。
土生土长的笕桥人吴关荣在其编著的《笕桥韵事》中这样写道,自己的表伯父曾在笕桥开了一家桥头茶馆,那天他当堂宣布,“今天在我这个茶馆里喝茶全部不收钱”。因为来不及去买炮仗,表伯父激动地摔茶碗当炮仗放,“当堂甩炸了三十二只小茶碗”,“虽然那天的生意是大大地亏了,但亏得舒坦”。
据战史记载,在后来历时3个多月的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高志航和战友们又击落、击毁敌机230架,击毙敌飞行员327名。
令人悲伤的是,1937年11月21日,在河南周家口机场,高志航在起飞迎战日机前,一枚炸弹正好在他身旁爆炸,牺牲时年仅30岁。
据江干发布记录,笕桥机场西大门有一条通往丁桥皋亭山方向的大路,沿着此路前行约4公里,有一座鸡笼山。山坳里就藏着一间木屋打造的英雄冢,门楣高悬一块题有“枕戈兵室”的牌匾,其意是“枕戈饮血,杀敌报国”。此处共葬有几十位航空烈士,如高志航、沈崇诲、阎海文等,大多数都是衣冠冢。他们机智勇敢、宁死不屈的笕桥精神也流传了下来。
笕桥的碉堡
很多影视作品都有这些英雄的故事。比如电视剧《血战长空》中的高云天(邵兵饰演)的原型是高志航,电影《无问西东》中的沈光耀(王力宏饰演)的原型是沈崇诲,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刘烨饰演的方孟敖,就是笕桥航校的上校教官,这部剧的第一集,就是从杭州笕桥机场展开的。
萧山机场启用后,民航撤出笕桥机场
航校旧址入选“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1949年,笕桥航校旧址作为新中国航空学校和军用机场使用。
1957年1月,中国民航局在笕桥机场正式建客运站,称杭州航空站,笕桥机场改为军民两用。
1972年2月26日,笕桥机场还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人物——尚未与中国建交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周总理的陪同下乘机而来。那次是尼克松第一次来到杭州,尽管只短短停留了21个小时,但后来震惊全世界的《中美联合公报》就是在这里草签的。
2000年12月,杭州萧山机场建成并正式启用,民航才撤出笕桥机场。
作为“中国空军的摇篮”,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一直被完好地保存着。2006年5月25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再度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
而与航校紧邻的“中杭厂”(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化飞机厂。2019年4月12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名单。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当年厂里的一位学徒朱亚泉曾对媒体说,他们平日去看电影都不用买门票,只因为电影院知道他们是“中杭厂”的工人。
虽然如今的笕桥中央航校旧址无法进入参观,但机场路上有一个杭州笕桥抗战纪念馆。如果你周末有空去参观,可以留意下航校大礼堂(办公楼)的历史照片,整幢建筑设计极具深意,平面上看是呈“卫”字上半部,然而与大地一结合,刚好构成一个完整的“卫”字,正寓意着“保卫国土”。
一如航校的校歌唱的那样:“得遂凌云愿,空际任回旋,报国怀壮志,正好乘风飞去,长空万里,复我旧河山。努力,努力!莫偷闲苟安,民族兴亡责任,待吾肩。须具有牺牲精神,凭展双翼一冲天。”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宋赟
编辑 肖旭
审核 潘俐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