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大火
在华师有这样一位学子
和哪吒一样冲破命运藩篱 敢拼敢赢
虽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无法正常走路
仍凭借自考获得本科学历
硕士毕业后来到华师读博深造
他就是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一岚
王一岚,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研究方向2023级博士研究生。他患有先天性脊柱裂,无法正常走路,也曾不能和同龄人一样体验学校生活,但他不为命运所缚,通过自考获取本科学历后,怀着“探索未知”的渴望,毅然辞职升学深造,深耕于他热爱的历史学领域。
硕博期间,王一岚累计主持或参与4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重要历史类科研项目,2024年起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旧大陆原生文明起源与早期文明形态演进研究》;发表多篇历史类学术论文。2022年,他荣获云南大学首届武建国奖奖学金、云南省省级优秀毕业生、云南大学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如今来看,王一岚的经历,正如一场“哪吒式”的逆袭,不向命运低头,以赤子之心,勇往直前,一路前行。
自小的病痛
使他一度放弃学校生活
但如今的他
终于可以在梦寐以求的校园里
追求梦想
“没有校园经历曾经是我最大的遗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治疗先天性脊柱裂的有效手段还未普及,王一岚的父母带着他跑遍了知名大医院,病症也无法痊愈,反而随着生长发育变得越来越严重。他回忆:“当时我的脚是翻折的,只能用脚背走路,最多也只能走几十米,走多了脚就会磨破。”因此,家中那几十平方米的天地,就构成了王一岚童年的全世界。
由于病情,他没办法离开家,更没办法进学校教室读书。同龄人上小学时,他靠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母亲启蒙。每天晚上,等到母亲下班后,他就坐在院子里的小圆桌边听母亲讲授,学习新单元。白天,他一个人做好母亲布置下来的练习作业。同龄人进入中学,他参考他们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靠自己看书掌握知识。“那时候我家刚刚连上网,找不到学习资料可以参考,更别提网课了。”王一岚说。中学时期缺少老师的引导,导致他对数学、物理等注重抽象逻辑的科目掌握不精,但是对于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记忆来学习的语文和历史,王一岚学起来倒是津津有味。这也是他对文史科目产生兴趣的开始。
王一岚坦言,自己的身体条件给他造成最大的困扰,不是自学任务的迷茫和艰巨,也不是治疗疼痛带来的无数不眠之夜,而是人生的不完整。“大家都会先上小学,再上中学、大学,几乎都有差不多的人生轨迹,可是我跟他们太不一样。”在他眼里,那些同龄人早已习惯的校园生活最令人羡慕,他想象着教室里的琅琅书声和阳光下的球场,常常心动不已。
在王一岚的记忆中,这种封闭的、多年如一日的生活,直到医疗技术显著成熟的2010年才结束。不过迎面而来的,是在各大医院之间奔波、以及近十年频繁的手术和康复训练,最痛苦时“从小腿到脚上插了15根钢针”。但那几年,他仍然在各种间隙中坚持自学,尤其是后来的考研关键期,他会在手术前夜背几个名词解释、手术后躺在床上拿“肖八”当“休闲读物”。同样坚持的还有他的乐观,回忆起这段经历,王一岚并不认为悲惨。“那只是肉体上的折磨,每次折磨完以后,活动能力都会变好一点,未来会更光明一点。挨刀流血的痛苦很容易克服,前途锁死、发展无望的痛苦才是真的煎熬。”幸运的是,他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的好转。虽然双腿依旧走不了太远,但已经可以正常行走了。
怀着一颗勇敢坚定的心
他通过自身努力弥补差距
自强进取 不断求索
探寻自己想要的生活答案
“探索未知比安逸生活更吸引我”
虽然王一岚人生轨迹和其他人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这并没有让他自卑,相反自强和进取才是他人生的底色,在家中自学完高中课程后,王一岚意识到,一直待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他决心在社会上找一个工作养活自己。正巧当时他在北京治病的医院缺一个秘书,他便毛遂自荐,靠自己出色的文字能力通过了考察,拥有了一份工作。
在北京的生活开阔了王一岚的视野,在了解到“自考本科”这一途径获取学历,可以一边工作赚钱一边上大学时,他便从工作中抽出空来学习备考。他先是通过了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段的自考,两年后又通过了同校同专业的本科段自考。2016年,王一岚如愿获得了本科学历,工作也越来越稳定,人生的道路逐渐走向正轨。
王一岚说:“只要我愿意,我的生活可以安安稳稳直到退休。”但是,工作这些年,他周围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以及社会中隐形的歧视,都让他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我在没有校园经历前,先接触了社会,才深深体会到校园的可贵。”同时,自考本科的学习经历又让他坚定了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自信,“我是不是也可以继续深造呢”,这样一个想法在王一岚的心头涌现,又逐渐坚定。
王一岚辞职深造的决定震惊了他周围的亲戚朋友。对于考研期间的困难,王一岚直言:“学习任务非难事,最大的困难来自外界的阻力。不管是我的领导、同事,还是家人朋友,很多人都来劝我,明明在北京这一大城市都过得很安逸,就这样干下去多好啊。”但在王一岚心里,“探索未知”比安稳工作更有吸引力。
对于自己坚信的事情,王一岚从未有过动摇。时至今日他仍清楚地记得,自考本科的第二年,在北京人来人往的人行道上,他看着信号灯灭掉又亮起,站在周围川流不息的车辆中等待时,王一岚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想法:“有朝一日我要读个博。”为自己许下的承诺,果真在八年后照进了现实。“我觉得,在本科只学到了人类已知的东西,而在硕博阶段,才能真正接触一些人类正在探索的前沿事物,继而自己参与探索未知的事物。”
就这样,王一岚怀揣着非考不可、非学不可的信念,在2018年夏天走上了他的考研之路。“那几年工作特别忙,学习时间总是被挤压,我只能不停压缩休息时间来确保复习计划的完成。” 他说道。那段时间,他每天5点起床,打开台灯,面对着黑漆漆的窗户开始学习,直至8点出门上班。下午下班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家继续复习,常常学到深夜12点才休息。如此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节奏,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在考前还累病了一场。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坚持走完了考研的全程。2020年春天,他终于收到了来自云南大学的好消息。三年后,王一岚在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并取得了接近满分的绩点和第一的专业排名,同年,他进入华师攻读博士学位。
在华师
他深受导师和同学喜爱
科研中认真负责
生活里妙趣横生
深耕学术不忘享受生活
对于王一岚来说,选择华师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他好奇华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又喜爱广州这座城市。“广州是个多元的城市,在人性化方面做得也很好,比较适宜生活。”王一岚说。最重要的是,华师历史文化学院易建平教授的研究方向正是他感兴趣的,他们的邮件来往也“交谈甚欢”。
王一岚回忆,他最开始联系博导时,除了介绍自己的研究计划、询问他招收博士生的意向之外,还基于对易建平学术文献的大量阅读,多次发邮件向他请教。易建平也提到:“我记得王一岚刚开始联系我时,就向我提出了很多学术上的问题,我认为这点很难得。搞科研只有提出问题,做学问才有希望。”来回几封邮件后,王一岚便下定了来华师读博的决心。
当时的王一岚还对研究前沿了解较少,并不知道自己向易建平提出的很多问题甚至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皓首穷经仍未研究透彻的。而如今,这些问题既是他来华师求学的开端,更成为了前进的动力。“我现在参加的科研项目正要解决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其中就有我入学前请教导师的‘定义与辨识’问题。”王一岚说。
读博期间,王一岚认为自己比读研时沉稳了许多,也投入了更多精力在科研上。他花费大量时间,采取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开始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和逻辑。他总结经验道:“做学术研究需要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比如在阅读学术文章和著作的时候,边看边挑毛病。不管作者是多厉害的专家,都努力寻找他的错误。”
在科研上,王一岚不会计较得失,只管精益求精。2024年,在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时,王一岚反复校对项目书,包括前后逻辑、语句措辞、历史事实、标点符号、引用格式等等,检查出了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问题。项目书提交以后,王一岚仍然每天去官网刷新进度,最后立项通知公布,他是第一个知道的。“王一岚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帮手。”易建平高度评价他,“我觉得他是我那些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学院中我认识的最优秀的博士生之一。”
现在,这项重大项目正处于前期工作阶段,有很多繁杂的事务要处理。他很重视这难得的科研机会,虽然任务重,但他并不觉得疲累,“我只想着,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学会很多东西,还能给导师减轻些负担,大家都能更专注于项目的研究。”王一岚对易建平怀着无比的感激之情,他说,未来将以易建平为榜样标杆,学习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努力学有所成,为历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科研以外,他还是个爱体验生活的人。他爱逛博物馆,喜欢看星星、下围棋,常听相声,还经常参加学校图书馆的活动,做过阅读马拉松活动的导读。他的辅导员吕双双说:“我总听到有学生评价王一岚对历史是真爱。他做图书馆分享嘉宾时,导读的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书,他能够全程脱稿直接说。”生活上,王一岚总是热心地帮助师弟师妹。当师弟师妹请他帮忙看看论文、批改作业,他总是用超出预期的认真态度负责到底。
如今在华师校园钻研“人类文明起源”领域的王一岚,可以尽情享受校园生活的每个瞬间。“尽管有时候爬楼梯很费腿,但这跟以前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足挂齿。”王一岚打趣说。在华师,他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尤其是师弟师妹们。他们会一起在树林里吃零食、喂小猫,在活动结束后的合影中搞怪,最后笑做一团。“我觉得他们很天真烂漫,经常活跃在有趣的社团活动中,一个个都有强烈生命力,都很热爱生活。”这或许也是王一岚本人的写照。
在外人看来,王一岚兴趣广泛、活泼开朗,朋友圈的分享也丰富多彩。有随手一拍的校园小猫,有用心构图的校园美景,有参加校图书馆活动的感谢与心得,无不释放着他的活力与幽默。他的分享不仅是一般的陈述和记录,而且掺杂了许多“轻松一刻”:当他分享小猫,他配文“今天我和这位同志亲切握手”;分享“阅读马拉松”的导读经历,他在九宫格的活动图片里配上导读推文二维码,并补充“一只呆头呆脑的二维码混了进来,扫扫它”。
“最近这五年,是我人生中最潇洒、最痛快的阶段了。”王一岚这样评价自己的校园时光。未来,王一岚希望继续深耕于现在的“文明起源”方向的课题。在他看来,了解文明的起源,就像了解人的童年,现在诸多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都能在起源时期追溯到根源。“我亲眼目睹过、也切身体会过一些问题,也许通过文明起源的研究,可以弄清楚这些问题的内在逻辑,”王一岚说,“至于能否给社会带来些改变,我希望尽可能去努力吧。”“年少不得之物终将困其一生”,但王一岚却将其化作动力,用积极的视角对待年少时的缺憾,用不屈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满怀热爱,于荆棘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向山海处奔赴。
在历史研究之路上
王一岚怀揣热忱 探索未知
希望更多华师人以他为榜样
秉持自强不息之志
为知识海洋注入新泉
小晚已开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跃投稿
采写丨张晟钰
摄影丨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罗文昊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