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前,正值东晋乱世,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东晋朝廷朝不保夕,各路军阀更是混战不已,谁的拳头大,谁就敢称王称霸。

幸亏还有忠臣良将,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东晋才得以苟延残喘。这些国之良将中有毛、邓、刘、朱四人,犹如四根擎天柱一样撑起了朝廷的一片天,他们分别是毛宝、邓岳、刘遐、朱序。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1600年后,中国再次出现了毛、邓、刘、朱的组合,拯救了国家,挽救了华夏民族。

当然了,由于年代久远,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已经无法考证,我觉得是没啥关系了。1600年前的毛宝,现在连出生年月都无法考证了,只知道他死于339年。



毛宝的一生可圈可点,老厉害了,要不也不会青史留名。毛宝是河南荥阳阳武人(今原阳县),曾任临湘令。

324年,王敦去世。不少人都赶紧找势力大的人物投靠,从而安身立命。同僚们劝说毛宝早做打算,毛宝却要坚持大义,维护朝廷,也就是他说的“顺天而行”。

他毅然出任温峤的平南参军,参加对苏峻的叛乱。苏峻在王敦之乱中大败王敦军队,又随庾亮追击并打败沈充。后反叛朝廷,攻陷建康,多次挫败讨伐军,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

连征西将军陶侃都怀疑能否成功,面对温峤的苦苦劝说,迟迟不愿同行平叛。温峤因此猜忌陶侃,毛宝劝说温峤:大战在即,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必须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方能取胜。



温峤遂放下猜忌,继续争取陶侃,最终陶侃同意出兵一起参加平叛。平叛初期,温峤下令三军不准上岸,违令者斩。

这是因为苏浚的部队善与步战、温峤的部队善于水战。这样的命令虽然避免了出错误,但也束缚了将士们的手脚。

一日,苏峻送一万斛米给祖约,祖约派司马桓抚等迎接。毛宝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战机,就违反军令上岸伏击截杀,全部缴获了他们的粮米,俘虏斩杀万余贼军。

温峤不但没有怪罪,还上表朝廷,让他出任庐江太守。战事处于僵持的时候,陶侃动了撤军的心思,温峤力劝无果。



毛宝毛遂自荐拜访,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陶侃,还自动请缨,上岸去切断贼军的物资粮草,若不成功,陶侃可自行撤军,自己也任凭发落。

结果,毛宝的奇袭行动大获成功,平叛联盟得以维持。328年,苏浚因为多次获胜,骄纵之心日盛。

在率主力与温峤混战时,官军败走,竟然离开部众,带领数名骑兵北上突入敌阵。见被围困后,慌乱突围,被官军牙门彭世、李千等用长矛投击打中,苏浚坠落马下,被乱军碎尸万段,尸骨被焚烧殆尽。

苏浚虽死,但叛军还在。毛宝被派往南城驻守,打退叛军韩晃有功,被封州陵县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不久后,毛宝获封辅国将军。



乱世之中,毛宝不得片刻安宁,又随庾亮平叛,先后平定郭默、石遇之乱,获封征虏将军。

339年,庾亮准备北伐,保他出任豫州刺史。根据北伐安排,毛宝被朝廷委以重任,朝廷下诏任毛宝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旧,与西阳太守樊峻率一万人守卫邾城。

这危及到了后赵的利益,后赵皇帝石虎大怒,派其子石鉴和他的部将夔安、李菟等率五万人进犯东晋,其中2万骑兵直奔邾城。

毛宝紧急向朝廷求援,怎奈庾亮错估了形势,认为邾城城池坚固,短期难以攻破,就延缓了救援日期。



毛宝、樊峻力战,敌兵还是攻陷了城池。毛宝、樊峻各率一部突围,结果溺死在城池边上的江水中就有6千余人,惨不忍睹,毛宝就在其中。

一代忠臣良将就此陨落,人生落幕的方式似乎很“窝囊”。当初庾亮力主北伐,就遭众人反对,朝廷重镇邾城陷落,更使北伐遇重挫。

加上失去忠臣良将,庾亮悲从中来,嚎啕大哭,忧闷成疾,不久后去世,终年52岁。值得一提的是,毛宝的子孙中,有多人成为忠臣良将,继续护佑华夏大地,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个传统,华夏五千年似乎从来没有断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