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ESG组

作者|陈玉立

头图|视觉中国

本文是#ESG进步观察#系列第114篇文章

本次观察关键词:环保材料

继退出《巴黎协定》、减少化石燃料监管之后,特朗普这两天又“开起了倒车”。

2月8日,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发文称:“我将于下周签署一项行政命令,结束拜登推广纸质吸管的荒谬举措,这种吸管根本行不通。回归塑料时代!”


特朗普帖文,图源:X

要知道,此前拜登政府曾宣布要在美国联邦政府范围内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包括吸管):到2027年,美国联邦政府食品相关服务、包装中将停止使用塑料;到2035年,所有美国联邦政府运营中将停止使用塑料。

由于美国联邦政府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买家,拜登希望此举能够减少全球一次性塑料的生产。

但特朗普这条帖文直接给拜登的政策“判了死刑。一旦特朗普新的行政命令签署,则意味着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纽约州等民主党控制的州的法律将面临改弦更张的命运,这些州目前均禁止或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

追溯“禁用塑料吸管”运动的历史,其源动力来自公众对海洋塑料污染的关注以及环保组织的推动。2015年,一段海龟鼻腔被塑料吸管卡住并流血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激怒了公众并推动立法加速;2017年,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播出,展示出塑料对海洋生物的致命影响,进一步点燃公众情绪。

目前来说,尚不清楚特朗普即将颁布的命令是否只针对塑料吸管。但能够确定的是,时隔6年,特朗普再次我行我素扛起“塑料吸管大旗”。在2019年竞选连任期间,他的团队曾出售特朗普品牌的可回收塑料吸管,“一包 10 根只需 15 美元”,当时特朗普在 Facebook 上发布吸管信息后,很快便销售一空,一周之内狂赚46万美元。

这次,特朗普又在打什么主意?


特朗普为何“开倒车”?

早在2018年“禁用塑料吸管”呼声振聋发聩时,部分美国城市(如西雅图)和大型企业(如星巴克)就已经开始禁用塑料吸管。但特朗普政府并未针对塑料吸管推出联邦禁令。相反,特朗普在多个领域推进了环保法规的放宽。

当时多家主流外媒都曾报道过特朗普政府在任内撤销或修订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包括废止或放缓执行“清洁电力计划”、调整汽车排放标准、取消水域保护等,这些政策调整被部分观察家解读为特朗普反对过度环保监管,因此颁布政令来减少企业成本。

但也有人指出了另一种更深层的原因,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塑料都是由石油产品制成的,因此特朗普一系列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推动美国传统能源和化工行业的发展,而非专门针对塑料吸管问题。

笔者曾在《特朗普杀死ESG?》一文中指出,特朗普认为拜登时期的《通胀削减法案》(IRA)法案的支出过于庞大,他主张重新回归化石燃料,并表示要取消与清洁能源相关的补贴和激励政策,因为他认为这些政策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市场的恢复。

更关键的原因是,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特朗普在筹集竞选资金时瞄准了石油行业的大佬们,他发誓要立即推翻拜登的数十项环境法规和政策,并称“捐赠 10 亿美元将是一项‘交易’”,以此来避免税收和监管。对比特朗普在大选时“拥抱化石能源”的政策主张,背后真相令人玩味。

除开现实意义以外,“塑料吸管禁令”在文化与认知层面也具备可利用的价值。原本,塑料吸管禁令只是一项出于环保考量的举措,但这项政策在美国的实施过程中,逐渐被部分保守派媒体和政客塑造成“自由派过度干预生活”的象征,认为政府在此类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上过多干预。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塑料吸管禁令”相关话题往往容易引起情绪化讨论。无论是支持方还是反对方都利用这一议题表达更广泛的政治、文化立场,使得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并传播。


网友制作的梗图,图源:X

因此,特朗普也可能会通过支持塑料吸管来强化其反对“政治正确”和“文化战争”的形象,迎合支持者反感政府干预的心态。

最后,纸质吸管确实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缺陷(比如易软化等),其成本也更高。相比之下,塑料吸管在耐用性和经济性上通常表现更好。鉴于特朗普在其执政期间多次强调以经济利益和实用主义为导向的政策主张,在其核心支持者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共鸣。因此,颁布“塑料吸管禁令”有助于其获得更多的支持者、稳固基本盘。

总结来看,特朗普在其上一任期中曾大幅削弱奥巴马时期的环保政策,颁布“塑料吸管禁令”可视为这一整体战略的延伸,即弱化环保以优先发展经济。


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若美国塑料吸管回归,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之一,相关制造产业必将受益(关税因素排除在外)。

据公开数据,2023年全球塑料总产量为4.138亿吨,中国塑料总产量占比33.3%。塑料吸管虽然只是其中一个细分品类,但如果其他国家因政策调整或市场偏好出现回归使用塑料吸管的趋势,那么中国相关制造业会在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等环节受益。

但长期来看影响却有限,原因是在全球倡导减少塑料使用、推广环保替代品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和消费市场正逐步向可降解、环保材料转型。例如欧盟在2019年颁布《一次性塑料指令》,要求成员国逐步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吸管、餐具和棉签,并推广可降解替代品。

中国2020年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并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及替代品。尤其在中国大力推动“双碳”的背景下,减碳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企业侧,苹果、小米、可口可乐、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巨头公司也都在推广环保包装,减少塑料填充物的使用。因此,从政府禁塑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制造业向环保材料转型的趋势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伴随着具体的政策执行、市场行为和投资意向,构建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闭环。

从长远来看,全球环保大趋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会因个别领导人的政治言论而发生根本性转变。

特朗普这次“开倒车”的核心动机显然是政治与经济考量,此举符合其“去监管化”、维护传统产业和巩固保守派选民支持的策略,同时也成为了其对抗民主党环保议程的文化符号。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其“独狼”的形象却更加深入人心,这可能导致美国在未来全球低碳经济体系中失去主导地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