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是一个小国,并且挨着俄罗斯的时候,你该如何与它打交道?这是一道曾难倒了无数欧洲国家领导人的难题。稍有不慎,就会引来“蒸汽压路机”的一顿野蛮爆锤。在近现代历史上,对这道题,有一个小国的答案,堪称满分,这个国家就是芬兰。
▲芬兰的国家历史,一直和俄罗斯紧紧缠绕在一起
它不但在该战斗的时候狠狠抽疼了俄国熊的爪子,并且还在该认怂的时候,拿出了恰到好处的态度,不但避免了被吞并的命运,走出了适合自己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并且还通过持续的科技产品输出,从俄国那里赚回了海量的利润,靠“薅熊毛”,助力自己迈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以二战结束为时间节点,可以说芬兰对苏割地赔款,但以冷战之后的时间节点来看,芬兰保障了自我独立,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在苏联灭亡之后几十年,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2024年这个充满动荡的年份里,身为“对俄交涉优等生”的芬兰,拍摄了一部非常有意思且很正经的战争剧《冲突》,这部剧不但表达了芬兰现在的防卫立国思想,并且还罕见、完整地展示了芬兰在遭受入侵后的标准反应流程,实在是值得一看。
▲《冲突》海报
本期《军武电影》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部来自芬兰的优秀战争作品《冲突》。并通过这部《冲突》,看看芬兰及其他一些欧洲小国眼中的俄罗斯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懂这个世界。
设定看着离谱,仔细想想却很现实
《冲突》设定的场景,假如在几年前看,可能会觉得很扯,但是放在今天看,则会觉得“好抽象啊,但是确实像是会发生的事情!”
它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一架客机,以“避免湍流”的名义请求芬兰空管允许其入境,芬兰空管同意之后,这架名义上的“避险客机”直扑芬兰南部重镇,汉科半岛的上空,然后接连甩出了一队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的雇佣兵。
▲危机起源
这群不宣而战的神秘来客,落地之后迅速对汉科半岛上的各芬军单位展开了突袭,很快便取得了先手优势,将这群承平日久了的芬军,该缴械的缴械,该击溃的击溃。
▲突袭的空降兵
这个借民用客机,用“求救”的名义,欺骗空管入境的方式,很显然是在揶揄讽刺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的历史典故,在那场行动当中,凶悍的苏联空降兵,正是以“受损的民航班机需要紧急降落”的名义,欺骗捷克空管打开“空中国门”让其落地的,落地后的苏联空降兵,很快便控制住了捷克首都布拉格的机场,紧接着,大批苏军乘坐运输机接踵而至,迅速占领了捷克首都的要害部门,彻底掐死了捷克探索改革的春天。
▲入侵捷克的华约军队
作为域外之民的我们,在看待这场行动时,往往更偏重这场行动的军事色彩,将其评价为一场果断,迅速的闪电奇袭。
但如果我们站在俄罗斯的欧洲邻国的角度,尤其是捷克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场利用了捷克人的善良而开始的奇袭,那首先能感觉出来的,肯定是八个字“霸道野蛮、无耻之尤”。
事实上,在这场奇袭之后,虽然短时间内看上去,苏联好像又成功地收拾了一个不听话的小弟,稳定了华约内部的一致性,但从长远来看,此次行动之后,中国、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大大加快了同苏联决裂的历程(甚至在许多参加行动的苏军士兵心里,也产生了信仰怀疑),并且彻底掐灭了华约国家,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可能,为苏联冷战的失败,埋下了非常重要的伏笔。
▲很多苏联士兵在该行动中都很迷茫“我这是干嘛来了?”
而剧中那支没有任何标志,作战经验又极其丰富,还掌握着不少重型武器的俄国雇佣兵团,显然是在指代由“皇俄极端势力分子”作为骨干的类“瓦格纳”佣兵团。
▲普里戈津和他的佣兵组织,足够写进俄国历史里了
一个佣兵组织,不但握有重型武器,并且能“独走”进而妄图绑架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看上去似乎有些天方夜谭,但只要稍微回顾一下整个乌东及克里米亚危机的起源,以及瓦格纳佣兵团做大发家乃至于差一点“提刀进京、面见普京”的抽象行为,就会觉得这种剧中的设定说不定是对未来的预言!
▲斯特列科夫,凭一己之力,撬动了整个欧洲局势的变化
电视剧里的这一设定,也反映了芬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现在对俄罗斯的看法“恐惧,充满不信任感”,且觉得“俄国的行动难以预测”。
基本符合常识的战斗力设定
在很多现在由欧美拍摄的所谓“战争剧”当中,往往充满了很多“机械降神”的场面,明明是几个枪都没摸过的毛头小子,甚至毛头少女,居然能够轻而易举地干翻凶神恶煞的敌军士兵,而在这部芬剧当中,双方的战斗力得到了基本客观的呈现。
剧中代表基层普通芬军的是一支由女兵带领的义务兵小队,这个小队里不但有传统的芬兰人,还有一个来临时混编训练的美国人和一个黑人(可能是新移民代表?),这个五花八门的芬兰小队一出场,讲实话,我差点弃剧,因为这个“女人+黑人+白人”的组成实在是某些垃圾政治正确剧的典型代表。
▲黑皮肤的芬兰士兵,着实少见……
但是后续的剧情又给我拉了回来,该芬军小队和雇佣兵刚一接触,就伤的伤、投的投、逃的逃,也就是说,导演虽然展示了一个很典的政治正确小队,但也基本给出了这种政治正确组合在真的战争来临之后会是个什么效果(不排除是导演刻意高级黑的可能)。
▲枪声一响,如惊弓之鸟
在几个芬兰一方的人员明显犯了战术错误的场景当中,等待他们的也是被俄国佣兵快速命中倒地的下场……主角小队当中,唯一堪称战力卓越的,只有曾多次参加过实战的教官。这也和各国军队当中的实际相符。
▲空地上贸然进攻的下场,不是开无双,而被打倒
而在描写芬军特战部队进行渗透作战的过程当中,也没有神话特战单位,而是让剧中的特战单位按真实的战术场景做出了选择。
例如,在肩负渗透使命路过被佣兵团扣押的人质时,自知自己不具备携带人质机动能力的芬军特战就没有选择热血上头救一把平民。而在只有轻武器的他们遇上佣兵的BMP-2步战车时,也没有给他们开人肉反装甲的常见戏码(比如凭空变出一支火箭筒),而是合理地安排了迅速逃命……
▲在求救的人质和追来的战车面前,芬军特战果断跑路
在具体的战斗细节上,虽然剧组本身的预算有限,但也尽量贴合了现代战争的最新形态,比如引入了现在俄乌战争当中常见的小型无人机和电子干扰机。
▲佣兵大量使用小型侦察机进行侦察
主角所在的小队多次被佣兵团的小型无人机追踪并发现,佣兵团的干扰机设备也成功地阻断了芬兰当地正常的电磁通讯,为芬兰政府获取一手信息制造了巨大的困难。
标准的反攻流程与清晰的小国定位
《冲突》这部剧,虽然只是一部预算有限的普通作品,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是全流程的展示了芬兰对当下局势的预判和标准的反攻流程。剧中的女性领导人,代表的是芬兰的主战派,现实中的原型是前女总理马林,而剧中的男领导人则代表的是芬兰的绥靖派,主张割地求和,通过秘密出卖主权的方式,来换取俄罗斯的仁慈。
▲决心反击之后,剧中的女总理换上了军服
▲剧中的男领导人,充满了“汪精卫”的气质
显然,男领导人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女领导人代表的才是现在的主流民意。事实上,现实中的芬兰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走得就是迅速加强自身安全力量,并坚定援乌的政治路线,它不但连同瑞典第一时间就加入了北约,并且先后向乌克兰送去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芬兰陆军储备了比德、法等国现役炮兵数量还多的几百门各式火炮,就是为了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也能持续给侵略者造成最大损失
作为一部应该带着要提醒芬兰人民时刻“居安思危”的影视作品,这部剧反复传达的核心思想就是:外人靠不住,不是加入了北约就万事大吉了,国家安全必须建立在本国力量的基础上。
为此,剧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经典剧情:
1:在遭到佣兵团入侵之后,芬兰立刻找到北约代表,一名美国海军的高级将领,要求北约履行同盟义务,马上派遣军事力量援助芬兰,而美国海军高级将领的回答是,我们的军事力量要留着对付太平洋上远比俄罗斯强大的东方大国!
▲剧中的美国拒绝了援助
并且,虽然我们没有能力援助你们,但是,我们众议长的儿子还在沦陷区里,对此我们倒是可以派遣特战部队去把他捞出来。(应该是在变相揶揄拜登动用总统权力赦免自己儿子的事情)。
很明显,这部剧的芬兰主创们对国际实力的强弱以及美国政府的虫豸程度,是有着清晰的认识的,他们很明白,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下场,只有关键时刻被出卖,他们并没有觉得加入了北约就高枕无忧了。
▲剧情推进还是非常迅速的
2:在佣兵团占领了汉科半岛之后,芬兰女领导人向将军们询问,芬军是否有能力拦截从汉科半岛上发射出来的“口径”巡航导弹,将军回答,可以拦截,但是无法防御圣彼得堡方向,对此芬兰女领导人立刻警觉起来,再不决断,很可能会让佣兵团制造一个有人借芬兰领土攻击俄国的假象,从而给予俄国政府大举入侵的借口。
这里显然是在提醒芬兰观众,千万不要忘记苏芬战争开始时,苏联制造的“曼尼拉炮击事件”(通过假意炮击本方村庄,进而嫁祸芬兰而开战的事件)。
3:在得知佣兵团将一些平民绑架到了电子干扰机附近,充当人质之后,作为战时最高统帅的女领导人,虽然也经历了一定的心理斗争,但是仍然做出了让芬兰空军正常发动打击的命令,至于人质,特战部队尽力抢救就好,能救出多少算多少,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有些牺牲在所难免。
▲芬军空袭
在整体剧情衔接上,这部剧的前后片段连在一起,就是标准的小国应战程序:
在遭到入侵之后,迅速进行反应,一方面紧急召回休假的军事人员,做好武装斗争的准备,一方面向盟友发起联络,尽力争取外援;既要同可能入侵的大国进行周旋,也要坚定的在内部同绥靖派进行斗争,尤其是斩断国民的投机心理,统一思想,做好迎战准备。
在下定决心武力保卫自己之后,就要进行科学的军事斗争,同时派出技术侦察和包括特种部队在内的人力侦察力量,对敌占区进行侦察,尽可能查明敌情,以方便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芬军特战渗透
在决心发起攻击之后,要打就全力以赴,不搞添油战术,海陆空军密切配合,全力打击敌人立足未稳的先头部队,夺回便于防御的有利地形,为接下来可能会生的更大规模入侵做好防御准备。
在这部剧当中,芬军海陆空军的当家装备都有出镜,F18战斗机负责空中进攻,隐身导弹艇负责海上封锁,挂满附加伪装网的豹2坦克和CV90步兵战车共同编组冲击,155mmK9自行火炮进行远程炮击支援……
▲芬军全线反击
难能可贵的是,芬兰虽然是一个小国,这个剧组也是一个普通剧组,但是他们对战争损失的预期倒是非常客观,在其装甲冲击的场景当中,很多战车都被佣兵团由防御阵地里隐蔽发射的反坦克导弹所击毁,短兵相接之后,也有很多战士伤亡,其余部队则顶着高伤亡持续进攻。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小国,人少,装备少就指望战争会少死人……
▲伤兵
承平日久的芬兰,在远离战争几十年之后,其普通剧组仍然能有如此觉悟,贡献出十分符合军事逻辑的影片,着实值得点赞,这或许就是芬兰为什么能存在至今的原因。
不足与现实
前面虽然说了该剧的很多优点,最后再来谈谈它的不足、遗憾与当下的现实思考之处,该剧最大的遗憾之处,还是来自于成本,因为成本有限,所以剧中出现的无人机还是比较普通的民用款式,俄乌战场上常见的手搓自杀机版本并没有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战争的残酷性。
再就是还是低估了俄罗斯吸取经验教训的程度,2022年的俄军犯了轻视乌克兰的错误,导致了巨大的军事灾难,今天的俄国高层,假如真的打算吞并芬兰,大概率不会采取这种先嫁祸再出兵的旧慢速版本了,而是会上来就是几路大军齐头并进,各种战术导弹一开战就纷纷砸向芬兰,上演一出大场面(当然这么拍预算不够)。
甚至我们可以说,即使没有2022年的军事灾难,俄国人应该也不敢轻视芬兰,毕竟在曾经的战争当中,芬军凭借自身优秀的作战素养和有利的边境地形,多次给予数倍于己的苏军以巨大杀伤。硬生生给苏俄的军事历史,留下了一个污点。
▲在苏芬战争当中,诞生了一位传奇狙击手西蒙海耶
你不要管我拉来填线的士兵是什么少数民族还是朝鲜人,你也不要管我这么打仗场面好不好看!我,蛮夷也!只要我在前进,我在夺取土地,那最后我肯定就是赚的!其他的我都不考虑,在这样的模式下,单独的欧洲中小国家,可以说没有哪一个能挡得住俄国人的缓慢碾压,因为相对俄国大军而言占优势的足够的兵力兵器,这些国家单拿出来,谁也没有!
▲在前线,俄军现在已经用上了加装朝鲜73式机枪的三轮摩托作为战斗载具了
面对已经开启了狂暴模式的俄国熊,如何在平时避免激怒它,又如何能够在战时,打痛它,让它“为占领付出的损失,远大于收益”,将是芬兰等国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