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基础电信企业在亚冬会期间使用26GHz试验频段,围绕8K转播、通感一体等技术开展验证。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我国毫米波技术迈出从实验室走向场景应用的关键一步,更引发行业对5G毫米波商用进程的深度思考。
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成为5G毫米波的“技术练兵场”,为5G毫米波提供了多维度验证场景。在赛事直播方面,8K超高清信号传输能力成为核心测试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联通曾实践高中低频协同组网策略。载波聚合技术测试证明,3.5GHz中频与26GHz高频的组合,既能保持千米级覆盖半径,又能实现单用户5.2Gbit/s的下载速率。这种“低频打底、高频补热”的组网模式,或将成为未来城市5G网络的主流架构。在通感一体方面,中国联通首次使用毫米波基站连片交叉布网,基于“极目无人机监管平台”精确捕捉并监控半径1km之内的无人机飞行轨迹,定位精度已达到令人瞩目的米级水平。
在本次试用之前,5G毫米波在技术上已经持续取得进展。华为在此前已完成的SA独立组网测试中,26GHz频段单用户下行峰值速率突破7.2Gbit/s,这相当于在1秒内传输一部高清电影,完全满足8K视频实时传输需求。而在通感一体技术应用中,中兴通讯与南方电网的实测显示,毫米波基站可同步实现727Mbit/s上行速率和无人机目标追踪。
尽管业界对5G毫米波进行了大量的网络试验,但其商用仍面临物理特性与商业逻辑的双重制约,实现商用需要打破物理规律与成本定律。从技术层面看,26GHz频段信号在大雨天气下衰减可达10dB以上,密集城区环境中覆盖半径不足200m。测试数据显示,毫米波基站需以200~300米间距部署,相较3.5GHz频段基站密度提高6~8倍。
成本结构更形成严峻挑战。在设备端,支持毫米波的AAU天线单元成本是中频设备的2~3倍;在网络侧,按每平方千米50个基站的密度估算,城市级毫米波网络建设成本可能高达传统5G网络的4~5倍。终端适配同样不容忽视,支持毫米波调制解调器整机天线模组成本增加明显,这直接制约终端普及速度。
破解商用困局的关键在于产业协同创新。在标准建设领域,我国企业已掌握重要话语权。中国联通牵头的3GPP“5G毫米波基站和终端杂散发射技术要求”项目,将26GHz频段、200MHz单载波等技术写入国际标准,为设备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链生态正在重构。2020年成立的高频通信联合创新实验室汇聚运营商、设备商及科研机构,聚焦毫米波频段射频芯片研发。中国移动的“破风8676”芯片支持2×2 MIMO,在视距环境下实现1.2公里传输,标志着国产毫米波器件取得突破。
此外,5G毫米波商用路线或应从场景突破。从全球毫米波部署来看,美国Verizon采用毫米波补热策略,在体育场馆实现20Gbit/s峰值速率;日本NTT DoCoMo将毫米波用于8K无人机直播。这些案例揭示出毫米波商用的现实路径——优先攻克高价值场景,再逐步扩展覆盖。
结合我国发展实际,5G毫米波商用或将呈现三个发展阶段。一是2025年亚冬会期间完成技术验证和标准定型;二是2026—2027年在城市CBD、交通枢纽等热点区域开展试商用,重点服务8K影视制作、工业AR质检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三是2028年后伴随6G研发推进,通过智能反射面等新技术,实现广域连续覆盖。
当冰雪运动员在亚冬会赛场挑战速度极限时,我国通信产业也正在毫米波赛道上进行一场“技术速滑”。从标准制定到芯片突破,从组网验证到生态构建,每个环节都在为商用落地积蓄动能。尽管穿透损耗和成本压力仍是横亘在前的阻碍,但随着新技术的成熟,毫米波有望在2025年后开启规模商用新纪元。这场始于冰雪盛会的技术突破,终将融化为滋润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春水。
*本文刊载于《通信世界》
总第960期 2025年2月10日 第3期
原文标题:《我国5G毫米波何时走向商用?》
DeepSeek是否真正的“deep”到人心
成功“牵手”三大运营商,DeepSeek让国产AI产业更“deep seek”
通信世界全媒体携ICT产业伙伴给您拜年啦!
作者:中国联通研究院 仇剑书 张成岩
责编/版式:王禹蓉
审校:王 涛 梅雅鑫
监制:刘启诚
【通信世界新媒体矩阵】
央视频 | 微软MSN | 视频号 | 微博 | 今日头条 | 百家号 | 网易号 | 搜狐 | 腾讯新闻
新浪看点 | 雪球号 | 抖音 | 快手 | 爱奇艺 | 知乎 | 哔哩哔哩 | 咪咕视频 | CSDN | 36氪
【新媒体团队】
监制|刘启诚
审校|王涛 梅雅鑫
编辑|王禹蓉
视频制作|盖贝贝 黄杨洋 卢瑞旭 蒋雅丽
运营|林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