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特朗普新政府就职后不久,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中国大陆外长王毅通电话,双方就诸多议题展开讨论,尤其是台湾地区问题成为焦点。这一事件,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下复杂的台海局势。




鲁比奥(资料图)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开启了他的第二任期。这位行事风格独特、自带话题的总统,一直以来在外交事务上就充满争议。在台湾地区问题上,他的态度和政策走向,更是牵动着各方神经。

从过往言论来看,特朗普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逻辑。他曾公开质疑 “为何要保护一万公里外的小岛”,还将台当局比作 “薅美国羊毛的客户” 。这些言论背后,反映出他对台湾地区问题的一种态度 —— 在他眼中,台湾地区问题并非是绝对不可触碰的红线,而是一张可以摆上谈判桌的筹码。这与拜登政府时期多次强硬表态 “会军事保护台湾地区” 形成鲜明对比。

特朗普上台后,一系列动作都在向外界释放信号。就职典礼前,他主动致电中方高层,释放改善对华关系的积极信号。中方也积极回应,派出高级代表团出席就职典礼,这无疑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对于赖清德发来的祝贺,特朗普不仅 “已读不回”,还拒绝其委派的 “庆贺团” 到现场观礼,这明显是在与 “台独” 势力保持距离。



台湾地区(资料图)

鲁比奥,这位在参议员任内就以 “抗中保台” 鹰派形象著称的人物,两度被北京列为制裁对象。当他担任美国国务卿与王毅通电话时,外界对他如何处理美中关系与台海议题充满好奇。

在这次通话中,王毅用较多篇幅讨论台湾地区问题,提醒鲁比奥不能 “背信弃义”。而鲁比奥称 “不支持台湾地区独立,希望台湾地区问题以两岸能接受的方式得到解决”。这后半句引发广泛关注,看似简单的表述,背后却有着深刻含义。

所谓 “希望台湾地区问题和平解决”,这句话在拜登政府时期多次出现在美方主导的多边国际会议中,但都被北京冷眼以待。因为在大陆看来,台湾地区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容不得外人插手。而此次鲁比奥在美中双边场合说出这句话,北京特意摘录到本方新闻稿中,这其中的微妙变化值得玩味。

这或许意味着,在特朗普政府的主导下,美国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态度有所转变。这种转变可能是出于多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特朗普的执政理念和外交策略与拜登不同,他更注重实际利益,可能希望通过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某种妥协,换取在其他领域的利益,比如贸易、投资等。

我们把目光转到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前几年,美国政府为了发展所谓的高端半导体产业,邀请包括台积电在内的一众知名半导体公司赴美建厂,并推出芯片法案。



半导体(资料图)

根据芯片法案条款,台积电需向美企转移 3 项关键技术,然而实际情况却演变成 “美国工程师看不懂台湾地区工艺手册” 的荒诞剧。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预算从 120 亿飙升至 400 亿美元,每片晶圆成本达到台湾地区的 3 倍。英特尔俄亥俄厂建设延迟,导致每纳米研发成本激增 47%,美光被迫裁减 15% 研发团队。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承认,维持现有工厂运转,每年需额外投入 200 亿美元。

台积电承诺的 13 万高薪岗位仅落实 2.3 万个,其中 1.8 万还是建筑临时工。更讽刺的是,台积电美国工厂每雇佣 1 名工程师,需从台湾地区借调 3 人指导,形成 “人才倒输血” 奇观。凤凰城半导体工程师时薪高达 98 美元,但产出效率仅为台湾地区同行的 1/5。

美国芯片法案推出多年,却未取得实质性成绩,如今已名存实亡。半导体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相连。美国试图通过芯片法案重建本土半导体产业链,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难度极大。其他国家和企业已经在半导体领域形成了成熟的产业生态和合作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看到美国在这一领域独占高端技术。

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困境,或许会影响其对台策略。为了在其他领域获取更多利益,以弥补半导体产业的损失,美国可能会在台湾地区问题上做出一定让步。毕竟,台湾地区对于美国来说,更多的是一张战略牌,当这张牌的价值不如其他利益重要时,美国很可能会选择弃牌。



半导体(资料图)

面对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一系列变化,赖清德慌了。他原本寄希望于美国继续支持 “台独”,配合他的 “谋独” 行径。为此,他前段时间刚刚收拾完柯文哲的民众党,现在又在搞针对国民党的大罢免,摆明是要 “一统台湾地区” 政坛,巩固自己的 “台独” 势力。同时,他把购买军备的钱都准备好了,台军 2025 年预算再创新高,妄图依靠武力来对抗大陆。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特朗普对他的态度冷淡,美国政府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态度转变,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 月 3 日,赖清德在参加海基会举办的 2025 大陆台商春节活动时,再度宣扬两岸 “互不隶属”,称将延续所谓 “四大坚持” 的两岸政策,并重申蔡英文任内的四个坚持,强调用对话取代对话、交流取代围堵,但也要用 “国防” 威慑的实力、军购保障台湾地区和平。但他的这番言论,遭到了台商的直接呛声。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叶永松大声疾呼 “呼吁赖主席,我们台商希望当家别闹事,我们台商都不希望搞大罢免,以免劳民伤财”。这充分说明,赖清德的 “台独” 行径不得人心,不仅遭到大陆的坚决反对,也让台湾地区民众对他失望。

从国际形势来看,欧洲右转对台海局势的影响不容忽视。特朗普上台后,他的外交措施正在撕裂美国的传统盟友体系,欧洲部分国家也向右翼保守方向转变。他对北约成员国强征 5% 军费的 “勒索”,不仅引发了欧洲反弹,更暴露出美国维护自身霸权已不堪重负。当法国国民联盟、德国选择党等右翼势力崛起,欧洲的价值观外交让位于本土利益优先,其对台海问题进行干预的意愿自然大打折扣。这对于中国解决台湾地区问题来说,是一个有利的外部因素。



台湾地区(资料图)

再看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应对策略。解放军近年来的围岛演习等行动,看似剑拔弩张,实则是 “切香肠战术” 的升级版。通过常态化巡航、禁航区划定以及电子战压制等措施,一步步掌握台海实控权。中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为解决台湾地区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中国造船厂每年下水的军舰吨位,相当于美国过去十年的总和,在技术代差上,中美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中国六代机首飞与美国 NGAD 项目下马的对比,暴露出美国军工体系的持续衰退,中国在 5G、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突破,也让战场信息单向透明成为可能。

综合来看,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举措,确实为两岸统一带来了新的契机。虽然不能断言特朗普就立下了 “头功”,但他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态度转变,以及美国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都让赖清德之流感到心慌。美国在台湾地区问题上的策略调整,既有其自身利益的考量,也受到国际形势和中国发展的影响。而对于中国来说,不管外部形势如何变化,实现两岸统一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湾地区问题的解决或许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两岸统一的曙光越来越近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