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乾隆九年深秋,江南烟雨连绵,叶天士的医馆门前,来求医的病人络绎不绝。今日,一位身着锦缎的朝廷重臣,被随从搀扶着缓缓走进堂中。
他本是位极人臣的大员,早年征战四方,身强体健,奈何近年来身体每况愈下,四肢乏力,夜间盗汗,时常口干舌燥,双腿沉重如铅。
为了治病,他先后请教了多位御医和江南名医,拿到的都是滋阴补肾的“妙方”,动辄十几味药材:人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百合、沙参……样样珍贵,每剂药熬煮数时,香气扑鼻,入口甘醇。
一、
但奇怪的是,他越喝这些药,身体越虚,原本只是偶尔乏力,现在竟连走路都成问题,胃口越来越差,脸色发黄,甚至连精神都变得恍惚。他开始怀疑——自己真的“阴虚”吗?还是这些药哪里出了问题?
听闻叶天士医术高明,善治“疑难杂症”,他决定来试试。
叶天士端坐堂前,见重臣神色疲惫,先未言语,只是伸手搭脉。他眉头微皱,沉思片刻,随后轻轻一笑:“大人,您服的药,不是治病,而是在‘养病’。”
重臣一愣,随从们也面面相觑。
叶天士接过病人带来的药方,翻看了一眼,淡然道:“这些方子,药材虽皆属名贵之物,但滋腻厚重,易碍脾胃。
大人的症状,本是体内阴分不足,但脾胃已经被这些药堵住了,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运化无力。换句话说,这些‘补药’已经成了负担。”
重臣不解:“叶先生,这些方子可是宫中御医亲自开具,怎么会有问题?”
叶天士微微一笑,缓缓说道:“药不在多,而在精。大人服药多年,却愈服愈虚,正是因为过多的滋腻药物让身体‘消化不良’。所谓‘虚不受补’,正是如此。”
随从忍不住问:“那依先生之见,该如何治疗?”
叶天士缓缓吐出六个字:“去掉繁杂,只留地黄。”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皆露出惊讶之色。
重臣的随从迟疑道:“先生,治病岂能如此简单?那些御医皆开十几味药,个个都是精挑细选,怎么可能只用一味熟地黄?”
叶天士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抬手指向堂前一幅兵法图:“你可知,用兵之道,贵在‘精’?”
众人望去,那图上赫然写着《孙子兵法》的名句——“兵贵精,不贵多。”
二、
叶天士语气平缓,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用兵如用药。将军出战,若手下杂兵千百,个个方向不同,各行其是,战局岂能稳胜?
相反,若只派遣精锐数十,但目标明确,攻其要害,战局便能一举扭转。”
他放下药方,语气坚定:“这张方子,正是‘杂兵乱战’之局。药虽多,却彼此牵制,反而耗损了身体的运化能力。而熟地黄一味,补阴养血,既能扶助肾水,又不阻滞脾胃,正是‘精兵制胜’之法。”
重臣听完,似有所悟,却仍有些不安:“先生,若只服熟地黄,万一病情未见起色……”
叶天士淡然一笑:“三日之内,若无好转,先生可再寻他人。”
话已至此,重臣不再多言,决定听从叶天士的建议。他心想:既然多年大方无效,那就赌这一味熟地黄,看看能否扭转乾坤……
重臣回府后,立刻吩咐府中药童,按叶天士所嘱,只用一味熟地黄,熬成药汤,每日清晨空腹温服。
然而,第一日,重臣喝下药后,丝毫未觉身体好转,反倒隐隐觉得有些燥热,心中不禁生疑:“难道这位名医,也不过如此?”
第二日,重臣的胃口略有恢复,饭量较前几日有所增加,心情也好了些许,但他依然半信半疑:“或许只是巧合?”
到了第三日,真正的变化出现了。
清晨,重臣如常服药,午间竟觉周身暖流涌动,手脚发热,不似往日冰凉无力。
更让他惊讶的是,他已久违的口干舌燥之感,竟奇迹般消退了大半,夜间也没有再盗汗。他顿时精神一振,连忙让随从备马,赶往叶天士医馆。
到了医馆,他激动地抓住叶天士的手:“先生,这三日来,我食欲大增,夜里安睡,精神恢复,难道真的只是熟地黄一味之功?”
叶天士含笑不语,示意他伸出手腕,轻轻搭脉片刻,微微颔首:“气血渐充,阴液回生,此乃正道。”
重臣忍不住问:“先生,当初众名医合力开方,皆言阴虚不补则亏,反复叮嘱我多用参茸麦冬等名贵之药,怎的反倒一味熟地黄,比十几味药更有效?”
叶天士轻轻拂袖,淡然道:“大人可知‘大厨之道’?”
重臣一愣,不解:“大厨?”
叶天士笑了笑,抬手指向桌上的茶盏:“一碗好汤,靠的不是把所有名贵食材一锅乱炖,而是用对一味关键的料。医者用药,亦当如厨子煮汤,掌握其味,方能调和。”
重臣恍然,连连点头:“怪不得那些方子虽贵重,但我越吃越虚,原来,是杂乱无章,互相牵制。”
叶天士点头,道出了这个方子的奇妙之处,让重臣大吃一惊,也让我们看到了叶天士的医道高深之处,叶天士缓缓说道:“药补过重,反伤脾胃,脾胃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