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班创作者饺子、郭帆、冯骥凭借《哪吒》系列、《流浪地球》系列以及《黑神话:悟空》引起轰动,被戏称国产文娱三幻神。
这几位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不是动画就是大量采用动画特效。
这就使得作品大大降低了对演员的依赖,尤其像哪吒和黑神话悟空这种,你的每一分钱都被用在了电影本身,而不会被扔进演艺圈那个烂泥坑。
花钱看哪吒,实际上购买的是一件科技产品,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夜以继日的心血。
从每一帧画面,每一根毛发,你能大致算出多少经费在燃烧。
相比之下,传统电影背后是男女明星们夜以继日辗转于酒局之间,翻滚于床榻之上。
其实为艺术“献身”那种都算好的,人家起码是正经想演角色,求个机会。
还有那么多不靠票房,通过电影洗钱逃税就赚得盆满钵满的电影呢。
吃着洗钱的饭,拉出来的屎端给观众,被骂了还敢反骂观众。
没人看又在那叫唤什么经济下行,你到哪,哪下行,说明你就是个坑啊。
有人问哪吒2登顶之后,饺子在导演里面什么地位?
你可别埋汰人家饺子了,动画电影跟传统电影不是一丘之貉。
把一个追求理想的理工男,跟一群拉帮结派满脑子饮食男女的艺术生放在一起,不是埋汰人嘛。
当然,让高考300分的艺术生跟600分的理工男竞争,也确实不公平。
但观众在乎公平吗?
理工男卷起来,还有艺术生什么事,一如当年高考。
有些人认知水平之低,根本弄不明白高考是多么高效的筛选机制,自己不到300分,却嘲笑人家“小镇做题家”,说什么高分低能。
或许在他们脑子里,只有艺术生拍的那种抽烟喝酒堕胎的所谓青春片才是低分高能。
为什么说高考,尤其理工科,是高效的筛选机制?
因为任何人想要脱离一脑袋浆糊,必然从掌握逻辑开始。
缺少逻辑的人如同不戴眼镜的高度近视,看什么都是模糊一片。
当他们说一句话时,完全不清楚自己说话的目的,也不明白引用概念的定义,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他们只是把自己所掌握的词汇一股脑地嘟囔出去,根本顾不得别人能不能听懂,甚至自己都不懂,更不会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越不具备逻辑能力的人往往越倔,大脑有限的带宽没用来进行逻辑分析,那就只能用来发泄情绪。
他们会把别人的每句话当作对自己的挑衅,于是没完没了抬杠,尽管屡屡无疾而终,却依旧乐此不疲。
而掌握了逻辑的人就如同戴上近视镜,从此事物边界分明,米是米,水是水,而不再如之前搅成一锅烂粥。
既然分得清概念,就可以把问题描述清楚,然后自然会想去解决问题。
有限的带宽用在了逻辑上,就不再有带宽诉诸情绪。
这就是俗称的讲理。
你以为“讲理”只是两个字那么简单?
跟问题讲理,就能解决问题。
跟人讲理,就能与人合作。
每天讲理,每天都有收获。
几年几十年之后,跟那些拍脑袋抬杠的就已经完全进化成了两个物种,甚至产生了认知隔离,无法再进行交流。
而训练逻辑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数学,高考最能拉开成绩的也是数学。
当然,这个数学是广义数学,物理是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客观世界的具体问题,属于数学建模,其实也是数学。
学好了数学,自然可以学好物理。
甚至可以写好作文,毕竟写作也只是换成了自然语言去表达逻辑,跟数学异曲同工。
而高考拉分的是什么?
就是数学和作文。
归根到底高考筛选的就是逻辑能力。
20多年前我高考时还分文理,那时很多都是数学学不明白才报文科。
但这显然有违筛选初衷,相当于给被筛选掉的一批人强行划了一条新赛道。
可这只是教育口的一厢情愿,人家市场认吗?
于是有了文科生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不过前两天我又查了现在的高考,貌似已经纠偏了,变成了3+1+2。
1是物理、历史,二选一。
2是政治、化学、生物、地理,四选二。
这是一个很大进步,起码人人都要学数学,人人都要锻炼讲理的能力,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杠精的生存空间。
但个人以为还有改进空间。
首先,数学物理没必要分家,本身就是理论和应用的关系,用的都是数学语言,学习物理更能训练建模能力,完全可以合二为一。
其次,语文历史更没必要分家,尤其是中国的文史哲,自古就不分家,也没办法分家。
语文中学习的经典文章不可能抛开历史背景单独拿出来讲,历史学习中涉及到的史料典籍又都是文学经典。
怎么分?
不但文史不能分,最好把地理也加进去。
所谓左图右史,不看地图怎么能弄得明白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都在减负,你怎么反而越加越多了?
我告诉你,别看内容看似多了,但相互之间可以形成体系,会大大降低记忆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反而会减负。
数学学得好,物理就成了捎带手,还有作文也水到渠成。
这样一来大大节省了带宽,余下的精力按照唯物主义史观,梳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如此一来,很多科目就可以省了。
例如政治,存在的目的无非是矫正三观。
但你放心,但凡一个讲理又通读历史的人,三观绝对一个比一个正,所以政治可以省了。
还有化学和生物,高中那点内容只是一些知识点的罗列,并没有触及底层的数学建模,这种东西什么时候学都一样,有了数学物理的筛选,完全不需要再多此一举。
最后是这个英语,我知道说这话又会砸了很多人的饭碗,但拿英语当饭碗的,没几个比我在国外时间长。
说实话,把英语跟数学语文并列,纯属是在浪费资源。
如果说高考存在高分低能,那么说的就是英语。
在国内学了这么多年,去了国外,人家根本不这么说话。
写作阅读倒是还好,但中文作文写得好,背背单词,还能不会写英文作文?
就算抛开这些都不说,以现在AI的发展速度,跨语言交流已经没有障碍了。
用不了5年,各语种之间就能实现即时互翻,我不知道现在花那么多宝贵时间学英语的意义在哪。
要说,给它50分,不能再多了,而且还得放进选考。
总之,随着高考制度越来越完善,优胜者会逐渐接管各行各业。
各行各业都会变得越来越讲理,越来越高效。
之前说过14亿人口,作为人才筛选基数是中国真正的人口红利。
而高考就是另一个乘数,制度红利。
两者相乘,会迸发出怎样的潜力?
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让我们拭目以待。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我曾在欧洲读研,毕业进ASML做算法,创业时在哈佛大学访问半年,走遍中国,环游欧洲、北美、南美,考察了日本、东南亚。《中国力量(连载中)》将从科技、财经角度为你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中国。
跃迁:普通人实现阶层跃迁的捷径(已完结)
逆天改命!《周易》顶层智慧洞悉万物(已完结)
血脉觉醒!《论语》的底层逻辑与顶层思维(已完结)
不败博弈:50+实战案例讲透《孙子兵法》(已完结)
通关攻略!职场跃迁捷径,建议面试前背诵(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