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政府组织拆船平台(NSP)的数据显示,去年孟加拉国进口130艘报废船舶,比2023 年170艘得数量减少了23.53%。
尽管与2023年相比,报废船舶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孟加拉国在2024年仍保持着全球第一拆船目的地的地位。
然而,业内人士称,由于美元危机及其他相关问题,孟加拉国进口拆船在数量和吨位上均出现显著下降。
非政府组织拆船平台指出,进口船舶的总吨位下降,表明正朝着拆解更小船舶的方向转变。
孟加拉国拆船与回收协会(BSBRA)执行委员会成员Hossainul Arefn表示:“由于美元短缺,我们无法为大型船舶开立信用证(letter-of-credit,L/C),而且开立超过300万美元的信用证需要得到中央银行的批准,获得包括环境许可在内的各种批准可能需要长达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会产生银行利息。”
据业内人士透露,以前引进的拆解船舶平均规模为4万至5万吨(tonnes)。但现在引进的报废船舶约为2000吨。
尽管拆船行业已改进安全措施且事故有所减少,但人权组织仍对全球拆船业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表示担忧。
根据非政府组织拆船平台的数据,2024年,印度引进101艘报废船舶,其次是土耳其84艘、巴基斯坦24艘、欧盟25艘,其他国际和地区共拆解45艘。
2022年,孟加拉国引进122艘报废船舶进行拆解,低于2021年的254艘。自2019年该国引进236艘船舶以来,这一数据呈下降趋势。2020年和2018年引进报废船舶的数量分别为144艘和185艘。
孟加拉国当地拆船商认为,2019年末开始引进报废船舶数量下降,是因为新冠疫情及随后的停工等因素。
根据非政府组织拆船平台报告,2021年孟加拉国拆船业务有所反弹,主要是由于被压抑的需求得到释放,但近期的美元危机和高利率再次对该国拆船业产生负面影响。
孟加拉国拆船与回收协会称,该国引进的报废船舶的总吨(total tonnage)降至不到100万吨,而在2018 - 2019财年,孟加拉国共引进272艘报废船舶进行拆解,当时总吨位约为300万吨。
非政府组织拆船平台称,2024年全球约有409艘船舶被拆解,其中255艘在南亚船厂拆解。
尽管拆船给工人、当地社区和脆弱的沿海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后果,但孟加拉国仍是航运业报废船舶拆解的首选地。
非政府组织拆船平台表示,2024年在南亚有9名工人在拆解船舶时丧生,另有45名工人因不安全的工作操作受伤。
此外,去年在孟加拉国吉大港海滩运营一家船厂的SN Corporation发生了最严重的事故。在拆解一艘油轮时,发生了大规模爆炸,导致6名工人死亡,6人重伤。调查显示存在严重的疏忽、无视安全规程以及危险废物管理不当等问题。
非政府组织拆船平台指出,SN Corporation号称持有日本船级社(ClassNK)颁发的《香港公约(HongKong Convention)》合规声明,但此次事故导致其在孟加拉国的环境许可被撤销。
在回应有关安全问题的质疑时,Hossainul Arefn称,目前只有30至35家运营拆船厂希望遵守相关规定并致力于解决因此产生的问题。
不过,到目前为止,仅有7家船厂获得“绿色证书(green certificate)”,另有20家正在自筹资金获取此类认证。
非政府组织拆船平台执行主任Ingvild Jenssen表示:“像SN Corporation这样的拆船厂,以及100多家同样获得许可证的拆船厂称符合《香港公约》的相关要求,这充分说明了国际海事组织(IMO)设定的标准之低。”
Ingvild Jenssen还补充说:“国际海事组织还忽视拆船工作以外的事情,包括事故发生后是否有足够的医疗应急响应,以及是否有能力以安全和环保的方式处理所有有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