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拾光行古今 素材:张发奎、白崇禧、李宗仁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1930年,联合反蒋势力的李白张遭遇了重大打击。

那年夏季,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与张发奎组建的桂张联军在衡阳战役中惨败。桂军折损超过一半,仅剩万人出头,张发奎部队的伤亡更为惨重,损失了三分之二,只余千余人。

这场战役的失利让张发奎对白崇禧心生不满,他认为败仗源于白崇禧突然改变作战方案,贸然投入决战。在危难关头,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最能得到检验,而意志需要信念支撑,品质需要天生的坚韧,这些恰恰是出身半个旧式军人的张发奎所缺乏的。

在张发奎看来,反蒋战争就像江湖义事,成功了大家共享荣华,失败了就该分钱散伙,全身而退。

由于思想上过于消极,衡阳战败后,张发奎多次提议取消军队番号,告知不必接收溃散归来的士兵,还想遣散剩余人员,就此解散。

李宗仁和白崇禧立即表示不能这样草率行事。

返回桂林后,张发奎清点兵力,发现不足两千人,心灰意冷地找来薛岳、李汉魂、吴奇伟、邓龙光等将领商议解散事宜,还把积累多年的几十万公积金分给官兵。部分士兵领到钱后便离开寻找出路,李汉魂、邓龙光等将领获得张发奎同意后,也化装前往香港。



李宗仁、白崇禧得知张发奎真的分钱散伙,感到震惊。在他们看来,第四军的威名犹存,张发奎背后还有汪精卫这块金字招牌,这些都极具价值。如果张发奎此时退出,不仅会影响今后的反蒋局势,就连当前的困境都难以渡过。

身陷困境的李宗仁仍怀抱政治野心。他主动劝说张发奎:「向华,你放弃部队去香港,难道就此退隐,不再过问政军大事了吗?有点实力总比一无所有强!别因一时消极而忽视长远利益。」

相比之下,白崇禧的劝说更显枭雄本色,直指利害得失:「你我都尝过失势的滋味。没了权势就任人欺凌,上次你能复出,不就是靠着旧第四军吗?现在去香港,汪先生也无计可施,你愿意投靠陈济棠当部下吗?蒋介石还会放心让你带兵吗?我建议你留下来继续与我们共事。缺兵我们补充,缺钱我们解决。同甘共苦,问题都能解决。请你好好考虑。」

在民国时期,桂系能够发展壮大并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离不开其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格局担当,这正是他们能够在动荡年代中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

李白的一番话让张发奎豁然开朗。

李宗仁和白崇禧言出必行。他们立即撤销了桂系许宗武、梁重熙两个师的番号,并将这两个师的装备和六千名少校以下军官交给张发奎统领。张发奎随即将这支部队重组为两个师共六个团,由老将薛岳、吴奇伟分别担任师长,驻扎在柳州和柳城两个战略要地。

就在张发奎的部队重整旗鼓之际,桂系内部却出现了裂痕。

作为桂系二号人物的黄绍竑,骨子里更像个见风使舵的政客,既没有李宗仁的稳重气度,也缺乏白崇禧的锋芒魄力。在这次反蒋行动中,他本就不赞同李白孤注一掷的激进策略,跟随他们四处奔波,纯粹是受制于桂系的组织纪律。

在衡阳惨败后,白崇禧与张发奎公开指责他贻误战机、态度消极,这更是令黄绍竑心中憋闷。

当部队撤至广西全州,几位首脑暂居一座古庙时,黄绍竑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满。



他对白崇禧说:「我们奋斗了十几年,到头来落得这般田地,和老蒋争这天下,根本就争不过,我不想再干下去了。」

白崇禧对黄绍竑的为人心知肚明,曾评价说季宽为了当官连亲人都可以不顾,但在当时危急的形势下,他没有和黄绍竑起争执,而是耐心劝导:「现在千万别在大伙面前说这些,不然军心就散了。我明白你心情不好,你先歇歇,专管行政的事,军事这边我们来负责。如果你真要离开广西,也得等局势稳定些再说。」

桂系在民国时期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核心领导层即便立场不同,利益有别,却始终保持团结。无论是李白之间,还是李白与黄绍竑之间都是如此。黄绍竑虽有离意,但本质上仍想依托桂系。这或许带有投机色彩,但从另个角度看,他确实始终没有背离桂系。

白崇禧的话切中要害,黄绍竑也只好暂且接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