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2月7日晚,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开幕。这是继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和2007年长春亚冬会后,我国第三次举办亚冬会。
在过去几十时间里,我国冰雪产业链不断完善。自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成功申办以来,冰雪经济进一步升温。此次亚冬会的举办,更是再次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助力冰雪经济“更火热”。
为何要重视冰雪经济的发展?其距离成为支柱产业还差哪几步?近日,经济学家、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冰雪经济外延庞大,具有潜力,能推动我国北方地区找到经济发展新出路,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冰雪产业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预计在5年后进入爆发期
蛇年春节,东北地区依旧是热门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借势亚冬会,“冰雪同梦,亚洲同心”被融入城市基因,吉祥物“滨滨”“妮妮”造型雕塑在街头随处可见,景点打造出亚奥理事会成员地标冰雪景观,亚冬会特许商品零售店遍布街头巷陌,为东三省正加速打造的冰雪热再添一把火。
尽管辐射范围要弱于奥运会,但洲际运动会在商业价值上依旧可观。以2017年札幌亚冬会为例,据日本政策投资银行估算,上届亚冬会来访者合计约10万人,预计为北海道带来的经济连锁效应为117亿日元(约5.73亿元人民币)。
类似的是,哈尔滨本身也是冬季旅游热门城市。《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游客量有望达到5.2亿人次,收入有望超过6300亿元。
据文化和旅游部称,2023至2024年冬季,哈尔滨接待游客超过8700万人次,同比增长 300%,总收入达1248亿元人民币。预计这两个数字会在亚冬会期间进一步增加。
亚冬会给哈尔滨带来的辐射作用不仅限于服务业和东北地区,对于制造业以及我国其他地区也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冰雪经济相关企业超2.5万家。其中,2024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相关企业超3400余家。从区域分布来看,黑龙江省以超过4000家的相关企业数量位居首位,占全国企业总数的25.3%。排在其后的是山东省、河北省、广东省和吉林省,而广东省也是其中唯一的南方上榜省份。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冰雪装备器材是数千亿规模的产业,而随着冰雪经济规模的扩大,冰雪设施设备的规模有希望在未来几年达到万亿规模。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如今大多数冰雪设施还在投入和建设期。
“这个爆发期预计在5年左右,随后进入平稳期,场馆需要通过持续运营盈利来回收投入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该业内人士说。
冰天雪地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要从四个方面发展冰雪经济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如今,在冰雪资源丰富的东北,冰雪经济也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彭福伟指出,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为基础,涵盖冰雪运动、文化、装备、旅游等多产业的综合体系。冰雪运动作为重要牵引,自北京冬奥会后迎来爆发式增长,全民参与率已超过24%。
在政策层面,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通过系统性的政策安排,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而在经济工作会议中,白雪经济和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并列,成为国家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发展冰雪经济不容置喙,为什么要将冰雪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盘和林认为,冰雪经济虽然直接经济产值有限,但外延十分庞大。从最直接的冰雪场馆建设、冰雪装备、冰雪设备等产业,到相对隐性的餐饮、酒旅、文创等产业,甚至能与低空经济、首发经济等同数字化、绿色化的技术转型探索相融合,挖掘更多创意产业。
更重要的是,冰雪经济主要场景在中国北方,这有利于当地发展起具有“优势显著”的特色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借助‘雪花钱’实现差异化发展,找到北方经济新出路。”盘和林说。
如今,亚冬会的溢出效应正带动东北冰雪游“遍地开花”。从前往“神州北极”漠河追极光,到“华夏东极”抚远迎日出,或是去“中国雪乡”体验东北民俗……发展冰雪经济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盘和林建议,要从四个方面来提升冰雪产业的发展质量。一是在有条件的地区要给予冰雪经济以政策支持,要尽力避免“口惠而实不至”。二是深挖“雪花钱”的潜力,实现冰雪经济的区域经济繁荣,并开发新的冰雪运动场景。三是扩大冰雪产品覆盖的区域,尤其是加大南方冰雪基础设施的普及力度。四是考虑冰雪经济的全球化战略,要走出去赚“雪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