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让江浙沪可以“横着走”的高铁——沪苏湖高铁首次加入了春运。连日来,随着申城企业陆续复工,铁路迎来了返程客流高峰。

2月5日凌晨12时30分,李红兵趁着“天窗点”,和工友们一起在刚开通运营不久的上海松江站附近按照计划对部分股道进行检修。“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加开了很多临客,留给我们检修的时间很少。今晚的作业任务重、时间紧,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巡检,确保旅客出行安全。”

李红兵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务段的一名线路工。在忙碌中,他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36个春运,同时也是他最后一个春运。再过不到一个月,老李就要光荣退休了。36年来,老李参与了京沪铁路、沪苏通铁路、沪宁沿江高铁等新线的精调工作,是名副其实的“精调通”。

入夜的上海松江站,寒风刺骨。老李打着手电筒、拿着塞尺,和工友们沿着线路仔细进行道岔巡查。“春运期间,铁轨承载的压力更大,任何一点小问题都可能影响行车安全。”老李一边检查,一边叮嘱身边的年轻人。

“这里往里压0.2毫米,这里往外挑0.1毫米……”道岔的最前端,老李用手中的塞尺飞快测量着,迅速计算出了调整量。虽然已经身经百战,但对老李来说,线路和道岔的养修绝不仅仅是“松一松扣件、调一调螺栓”这样简单又机械的工作,而是一个精度要求极高的“绣花活”,线路的各项指标误差都不能超过“一张A4纸的厚度”。“别看我们都是‘糙汉子’,但其实干的都是这毫米级的精细活儿,为的就是确保列车高速行驶时的平稳度。水瓶、硬币在高铁上屹立不倒是因为啥?不就是因为这轨道足够平顺嘛!”老李笑着说。

这是老李最后一次守护春运,因此他格外珍惜这段时光,不仅耐心地指导年轻人如何检查线路、处理突发问题,还和工长交代着工作细节,生怕有丝毫遗漏。他希望自己三十多年积攒的工作经验能像接力棒一样,传递给新一代的年轻人。

作业结束时,老李走到了队伍最后面。一路走,一路频频回望自己和年轻一辈巡查好的轨道,眼中满是不舍。“希望我手里调整出的线路是零误差的。在春运余下的日子里,我将站好最后一班岗,为自己36年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劳动报记者 李成溪)

来源:中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