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朱新琪:书写社区治理“大文章”

人民公安报记者 谢俊思

小小社区,需求多样,如何让社区居民急难愁盼有圆满的结果?对于这个问题,天津市公安局河西分局挂甲寺派出所社区民警朱新琪有自己的答案。

每天上班,朱新琪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警务通,系统会将工作任务推送过来,“比如近期哪些警情呈多发态势,这能让我们社区民警入户宣传更有针对性。”

告别手拿笔记本,实现“一机在手、应有尽有”;告别“大水漫灌”式走访,实现“精准滴灌”宣防……拿着警务通,入户随手记,通过检索功能用数据洞察,社区的人、事、物在朱新琪这里一目了然。


朱新琪走访辖区居民。资料图片

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加持下,朱新琪的“帮手”越来越多,他有了更多底气来服务这0.17平方公里土地上的4000余名居民——

警队里的服务热线“5110”,将基层民警与“超级数据大脑”相连。“朱警官,我家孩子找不到了。”面对辖区居民的求助,朱新琪拨打“5110”服务热线,依托大数据支撑,不到两个小时,就把孩子找回来了。

警务协同机制,“以一警牵动全局,以全局支撑一警”。“朱警官,放在家门口的盆栽找不到了。”在警务通上,建立警务协同群,对找到盆栽有帮助的警种、民警共商研判、各尽其职,丢失的盆景很快完璧归赵。

“大数据”好用,“铁脚板”也不能丢。

2020年,天津市公安局推进派出所警务机制改革,明确社区民警专职专司社区警务工作,80%以上的工作时间要沉在社区,警格、网格对应绑定、合署办公,实现数据共享、联动共治。

此外,天津市公安局还制定社区民警“任务清单”,将140项任务整合压缩为88项。这让朱新琪有了更多时间精力驻社区、在社区。

因幼年生病影响了大脑发育,已经40多岁的大鹏智力像几岁的孩子。他在小区里遇见邻居,要么出言不逊,要么剑拔弩张,邻居总是对他避而远之。

朱新琪每次入户走访都要到大鹏家去看一看,和他说话、谈心。久而久之,大鹏从开始时冷眼相望,到主动拉着朱新琪走进自己的房间,把他当成了贴心人。

朱新琪发现,大鹏有着让人刮目相看的绘画才华:灵动的螳螂、新鲜的水果、逼真的动漫人物,大鹏的画千姿百态、神形兼备。

“大鹏,天天闷在家里画也不行,咱们还要走出家门,感受外面的世界。”听到朱新琪的劝导后,大鹏开始跟着母亲去买菜,与小区里的大爷大妈交流,甚至学会了做简单的饭菜……

朱新琪走进的,不只是大鹏一个人的心。

“朱警官,多亏了你及时帮忙协调,孙女上幼儿园没耽误报名”“小朱,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们在楼道里贴的提示标语发挥大作用了,现在几乎看不见推电动自行车上楼的人”……在社区里,朱新琪所到之处,都是居民的热情打招呼声。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朱新琪常向辖区居民请教。退休前,居民郜世伟从事社会研究工作,有很多社区治理的好点子,毫无保留地向朱新琪传授。有时两人探讨起来,就是大半天。

作为群防群治力量的一员,居民高秋成两次火中救人,已成为小区里的“平民英雄”。他的知名度,也是因为朱新琪——每次见义勇为后,朱新琪都会为他举办一场充满仪式感的表彰会。善意善举会被传递,如今朱新琪负责的社区里已涌现出13名见义勇为人员。

1200个日夜、1万余篇100万字“随手记”,辖区连续3年保持零盗窃、零电诈、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刑事案件零发案的良好态势……这背后,不仅承载着朱新琪与辖区群众的鱼水深情,更是他紧盯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做好“小社区”治理“大文章”的忠诚答卷。

今年1月10日,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中宣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发布2024“最美基层民警”当选者名单,朱新琪名列其中。

乘着警务改革的东风,朱新琪用“铁脚板”加“大数据”,为一方土地绘就了安定祥和的美好新图景。“最美基层民警”,他实至名归。

来源:人民公安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