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春节假期结束,贵阳市各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就业帮扶车间也迎来了复工复产热潮,沉寂了一段时间的车间再度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
2月7日,走进位于开阳县紫兴街道东湖社区的就业帮扶车间一楼,贵州省开阳创铭科汇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铭科汇”)内,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设备,赶来自各地的订单。机器的转动声、货车的喇叭声交织成一曲复工复产的交响曲。公司负责人黄学映介绍说,年前,公司接到的订单很充足。为按时完成任务,公司正月初八复工,全员35人都已经返岗。
就业帮扶车间不仅是生产的阵地,更是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创铭科汇喷塑车间负责人、东湖社区脱贫户李方国说道:“工厂就在搬迁安置小区旁边,并且优先考虑我们脱贫户来上班,现在一个月有四五千工资,生活越来越好。年后复工,大家的积极性很高,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多挣点钱。”
开阳县流合大山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在创铭科汇三楼。披肩组、缝纫组、饰品组……各个片区都已经忙碌起来。“我们正月初八正式复工,目前已经返岗100余人。”公司负责人严芳说:“公司优先吸纳安置区的脱贫户、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目前已吸纳就业265人,其中残疾人17人、搬迁脱贫户40人。预计正月十五后能全员到岗。”
陶敏是公司的一名老员工,正在缝纫机旁忙碌的她向记者说道:“以前出去打工,照顾不了家里,现在在家门口的帮扶车间上班,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为确保帮扶车间顺利复工复产,当地农业农村与人社部门积极行动,提前摸底就业帮扶车间复工复产需求,组织“点对点”对接服务,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目前,开阳县易地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已有两家企业复工复产。
在息烽县永靖镇团圆社区的就业帮扶车间——贵州跃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脱贫户胡舟仙与另外的几名同事早早就来到菊花大棚内浇灌鲜花。“这几个大棚里有40余个品种、3万多盆菊花都很金贵,要好好照料。”胡舟仙说:“我们正月初八就上班了,除了浇水外,还要筛土,为开春种新的菊花做准备。”
“贵州跃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团圆社区成立之初,为更好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在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由息烽县永靖镇全资成立的服务平台。”公司负责人李顺华介绍,通过几年发展,如今在团圆社区已布局了中药材、油菜种植,水稻、蔬菜、菊花育苗,农产品加工,农机社会化服务等产业,吸纳搬迁群众就业30余人。
“公司的业务都是季节性的,所以目前只有负责菊花大棚的工人返岗。”李顺华说,过了正月十五,员工就会全部复工,为春耕做准备。
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是贵阳落实搬迁群众就业多元化的具体举措之一。截至目前,贵阳市已在各个安置区均建立就业帮扶车间,引进和成立手工艺品制作、服装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22家,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同时,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用工车间吸纳一批、项目建设带动一批、扶持创业发展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等,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96.42%,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正月十五左右,各地的就业帮扶车间都将复工复产。”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移民处负责人张志坤介绍,随着帮扶车间的全面复工复产,不仅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也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新的一年,在政府、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就业帮扶车间必将让更多搬迁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
记者 李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