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勤恳恳孺子牛,虚心学习没架子。”这句话用来形容秦基伟将军是再合适不过的。秦基伟将军就像是一把直插浑浊世间的宝剑,劈开所有的黑暗,用自己的身躯投身于战场上,以此来赢得太平盛世。
作战奋勇无敌,上甘岭打出风采
别人的肯定是对一个人表现得最高赞扬。要说起秦基伟将军的英勇事迹,桩桩件件,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战场的英勇身姿。
在1961年3月,中央军委拍板决定组建一个全新的兵种——中国空降兵。但是,合适的人才应该从哪儿去挑选呢?军委认为应该在中野军的几支先锋部队之中进行选择。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双目扫过名单,首先就将十五军从名单中圈出来。有人不解刘亚楼的举动,问道,“其他几支部队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从红军时期就完成了组建,南征北战,克敌无数。相较之下,十五军太过年轻……”刘亚楼笑了笑,回答说,“那是因为十五军很是生气勃勃,十五军可是在上甘岭打出了神威。”而十五军的首任军长就是秦基伟将军。
这就是答案,那么,秦基伟将军究竟在上甘岭完成了什么壮举呢?不要着急。咱们先来看看秦基伟将军的一个小习惯。秦基伟将军有个习惯就是写日记,这在各位将军中可算不上什么稀罕事。可是,秦基伟将军在有了这个习惯之后,从来都没有间断过。甚至,这位将军在前线的炮火声中也能写日记。就算是当天没有时间写下来,秦基伟将军也会在第二天抽出时间来进行补写。在渡江战役的时候,在其他人忙碌之时,秦基伟将军却蹲坐在河堤上,望着翻滚的江水沉思,不一会儿便俯下身子写作,洋洋散散两千字就这样写成了。写日记写两千字足以看出秦基伟将军反思地认真和思维的深度。在上甘岭战斗中,秦基伟将军坐在前线指挥,最疲惫的时候是七天七夜都不曾合眼休息,就算是在这种极端疲惫的情况下,秦基伟将军的日记还是没有断过。在四十三天的指挥征程中,日记本竟然已经用去一半,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
将军的夫人唐贤美就说起过一件事情,那是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的某次会议上,警卫员疏忽,忘记带秦基伟将军的日记本。本以为会受到责骂,秦基伟将军却摆摆手,直接拿过一个香烟纸盒,将所思所想均记录在上。狭窄的纸盒被写得密密麻麻,秦基伟将军在第二日又将其誊抄在了日记本上。在被人问及写日记的这个习惯时,秦基伟将军揭开了这个习惯背后的原因,“对于我而言,记日记是最好的一种学习习惯。上甘岭战斗的那几日,战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可以说是每天都面对新的事物,自身也会产生新的感觉。如果我不顺势记录下来,岂不是分外可惜?”
他说得的确没错。我们也能从秦基伟将军的日记中就能窥见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明决断。在1951年10月的某一天,秦基伟将军记录到他收到了来自王近山给出的两个方案:一个是继续打,另一个是收兵。很简单,就是二选一。部队针对这个方案火速开展了会议,秦基伟将军毫不迟疑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说,“我认为,我们就应该打下去。目前来看,整个朝鲜的仗都是在上甘岭打,既然这么重要的任务落在了咱们十五军的头上,这就是咱们的光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挺下去,敌人是绝对比不过这股劲儿的。所以,咱们再坚持坚持!”就是因为这句话,全军的战士无不受到鼓舞,在上甘岭战役中愈战愈勇。
对于上甘岭中所运用的战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杂而不乱”。秦基伟将军对此也做出了总结。他认为,在反击战获得胜利以后,除开主要的据点应该力争坚守不丢后,对于其他的据点不应该过于固执。这并不是说要放弃坚守,而是守不住就要及时撤。在有利的情况下决不收兵,在不利的情况下就即刻撤退。就算是据点不幸被敌军占据,将军认为也断不可热血上头而横冲直撞。最好的反击时刻是在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准备不好是无法夺回阵地的。最后,这位将军总结道,“我的战术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切不可形成规律。敌人越是揣摩不透我的内心,越是慌乱无措,这个时候,我的机会就会增多。”除此以外,秦基伟将军用人也非常有一套,他认为,每位指挥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应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机动性。由此,才能在战术制定方面时刻保持一种有利的地位。
能有这样见地并能以笔记之,还能在战后总结的人,实属少有。是故,杨得志将军毫不掩饰自己对秦基伟将军战术运用的称赞之情,这位杨将军认为,“正确的战术和指挥,是上甘岭战役成功的保证。秦基伟将军善于在打仗时进行学习,有着预见性又兼有心机。”
敌机空中盘旋,岿然不动读《孙子兵法》
杨得志将军所言不虚,秦基伟将军的确是好学之辈。不止他一位,向志伟将军说从来没有见过在前线读书的人。淮海战役中,向志伟便前往纵队前线进行考察,忽见一人蹲在还未完工的野战工事中读书。向志伟正疑惑此人究竟是谁,走近一看,竟是熟人!秦基伟将军捧着一本《孙子兵法》看得津津有味。在这个时候,敌军的飞机还在上空中盘旋,轰炸声接连不断,炮弹一发发落在地上。可反观秦基伟将军,端的是不动如山,他坐在那儿,翻看着书页,仿佛与世隔绝。在后来秦基伟将军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描述这一段回忆:秦基伟将军看书一般是看三遍,第一遍是识出生僻词,第二遍是理解大意,第三遍就是沉浸其中,领会道理。
崔建功将军也认为十五军能有这样卓越的功绩,和这位首位军长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秦基伟将军是看见军队里谁做得好他就和谁学习,也不在乎什么面子与否的问题。在他的世界观里,好东西,那不就是要学的嘛。在还统领纵队的时候,秦基伟将军若是看到某个纵队纪律严明,便回去依葫芦画瓢,让自己的纵队也跟着学,在新式整军时,也跟着先锋部队走。就算是南下广东时,秦基伟将军也没闲着,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向四野学习怎么管理城市,如何把自己和人民群众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世界对于秦基伟将军就像是一团迷雾,他乐于探寻且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的知识。
玩乐也会不忘创新
就算是玩乐,秦基伟将军也乐于学习和创新。崔建功将军说,秦基伟将军不仅会打仗,也会玩。他会背着猎枪跑到山上去打仗,也会坐下来和战友们打上一阵子扑克,也会开着缴获的新车出去兜风,就连文雅的下象棋,秦基伟将军也不在话下。秦基伟将军对此也有自己的一套言论,“这好玩其实就是好学,我在玩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新的东西。”
在众多的爱好中,打牌这个作为家庭节假日的助兴节目保留了下来。在节假日里,将军和其夫人作为一方,子女是对家,比赛无数场,将军这一方总是胜利。这可不是什么所谓的幸运降临,而是秦基伟将军在打牌中自创了一组暗号,和夫人在牌局中使用。子女打了这么多场牌,也觉得蹊跷,可是却从来没有抓住过将军的把柄。数年后,秦基伟将军在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脸上依旧会浮现出笑意。原来,他和夫人私下设置的暗号是见到大鬼就说“真糟糕!”,若是摸到小鬼呢,便说,“糟糕!”。这个暗号简单易懂,又切实可行,所用的都是寻常用语,子女又怎么会猜到?
但是秦基伟将军的好玩也出过岔子。在解放郑州后的某一个夜晚,秦基伟将军实在是想看一出豫剧,心痒难耐之下,这人便穿着一身便装坦坦荡荡地出门而去。不巧的是,时任政委的邓小平在将军出门后便打了电话过来,本是有要事商量,没想到还扑了个空。邓政委听闻这人竟然在战争吃紧时去中原大剧院放松,越想越气,在第二天,毫不留情面地在整个中原野战军中将秦将军的所作所为进行了通报批评。
秦基伟将军对此也没有耿耿于怀,他觉得邓小平做的一切十分在理,是他自己有错在先。甚至在晚年时,秦基伟将军在记者提及这件事情时还会说,邓小平非常善于抓典型,可谓是一抓一个准。不会矫枉过正,却也能够引起其他人的警戒,实属难得。
这就是秦基伟将军,他热心又忠心,在战场时他是难以捉摸的计策之王,在生活中又是一个刻苦认真的学习者。就是因为这般多变,才为秦基伟将军的战神形象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细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