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断一臂,但其心可坚。”这句话用来形容余秋里中将是最为准确的。余秋里将军虽然丢失一臂,却依旧潇洒自得,从来不会因为身体残缺而顾影自怜。余将军就像是折断沉沙的铁刀,岁月流逝,他却依旧锋利如初,光芒不减。
虽断左臂,但是创建了素质过硬的“一把手”队伍
在众多高级将领中,余秋里将军那空荡荡的左臂可以说最为显眼。在战争年代,总有牺牲流血,余秋里将军虽然断了左臂,可依旧从容不迫,军人气质可以说是有增无减。
这条左臂是在1936年与国民党的万耀煌部队进行激战时不幸失去的。在那场对于余秋里将军是灰暗的战役中,余秋里将军的左臂中了两弹。刀剑无情,子弹更是杀伤力极大。这两弹当即就让余秋里将军的左臂皮开肉绽,就连骨头都在伤口处清晰可见。此等场面可以说是看者无不心惊肉跳,可是余秋里将军似乎是没感觉一般。在战役结束后,余秋里将军的伤臂即使因为疼痛而微微颤抖,也没有喊过疼。他咬紧牙关,跨过草地,爬过雪山,渡过江河,行军两万里。直到六个月以后,余秋里将军才有机会实施截肢手术,彻底与他的左臂道了别。
很少有人能接受自己残废了的事实,就算内心建设再足,在真正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也难免自怨自艾,甚至放弃生命。余秋里将军却不是这样,他丝毫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缺而放弃,对于战士来说,在参加军队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在抗日战争时期,余秋里将军接受上级的命令担任了一二零师三支队的政委。在三支队里,余秋里将军遇到了三支队的司令员贺炳炎。贺炳炎毕业于抗大,比余秋里将军后加入三支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安排,这三支队的两位领导竟然都各自断了一只手臂。在贺炳炎上任时,余秋里疾步出门去迎接这位司令员,两者相见时,见到对方都会心一笑。可不是,贺炳炎将军在长征路上丢失了右臂,而余秋里将军则在云南乌蒙山丢失了左臂。当贺炳炎用完好的左手握上余将军的右手时,两人强忍的笑意终于忍不住跑出了嘴巴。旁边围观的人见着即将成为好搭档的两人,望着他们飘荡在风中的空荡荡的袖管以及开怀的笑脸,一时之间,也是有些忍俊不禁。在往后这两位合作无间,携手将三支队打造成一支铁军。是故,常有人说,三支队就是一支“一把手”队伍,这“一把手”不但是指这支队伍骁勇善战,也是指这支队伍的“一把手政委”和“一把手司令员”。就连贺龙元帅在和吕正操将军交谈时,对这支队伍也是赞赏有加,“这余秋里和贺炳炎都是只有一只手臂,可是呢,他俩这东一搞,西一搞,还就搞出了一支过得硬的队伍来!”
据说,贺龙元帅为人十分严厉,部下和同级很少听他夸奖谁。这样的一个人,又的确是对余秋里将军的工作能力赞不绝口。1947年的夏天,在一次建军会议中,贺龙将军上台作总结报告,环顾四周,问了在座的各位干部一个问题,“你们这些旅长或者团长等人,谁能够说出一个连队的工作情况来?谁又能详细地说出一个支队的工作呢?”对于这个问题,全场静默,大家面面相觑,都说不出话来。只见贺龙元帅点点头,说道,“在整个晋绥军区的所有高级干部中,我看啊,也只有余秋里讲得出来。他呢,才算是真正了解每一个兵的情况。他这次没有到会,但是都应该多向他学习。”
不只是贺龙元帅,据杨秀山将军回忆,彭德怀也曾多次表扬余秋里。这位总是不苟言笑的彭老总在谈到余秋里这个独臂将军时,眼睛里不自觉地流露出欣赏的色彩。1948年,西北野战军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干部很多,可是,彭德怀偏偏将余秋里将军单独拎出来表扬了一番他工作的实事求是以及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关注。
抗日战争时期的会议,任弼时指着余秋里将军说道,“咱们余秋里同志,现在已经成为了大知识分子了!”余秋里听闻这话,简直是诚惶诚恐,他站起来急忙摆手反驳说,“我就是个大老粗!正正宗宗的大老粗!”参加干部会议的诸位看见余秋里将军那副因为不好意思而面红耳赤的样子,都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整个现场可谓是一团和乐。
铁面无私,从来不会凭借职务为家人谋方便
余秋里将军面对“知识分子”的调侃如此急于辩解,是因为余秋里将军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不够。
出生于江西某个农村的余秋里将军只在私塾里读了两年书,只能堪堪可以称得上会识字看书,且其人十分有孝心,常常为家中老人揉背。而余秋里将军家除了他一人,父母兄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余秋里将军当上高官以后,家人曾想利用其职务为他的侄子侄女等谋得出路。1985年,余秋里将军的侄子余黑古想要考军校,成绩已经过线,但是侄子想要去更好的学校,于是,余黑古专程从江西老家找到北京来,对余秋里将军说道,“伯伯帮个忙,去打个招呼,让我能进好一点的学校。”余秋里将军一口回绝,直接说道,“没有这个必要。”余将军的意思就是指凡事全靠本事,他是不会出手“帮忙”的。直到后来余黑古面临转业问题,余秋里将军也未发一言。
除了侄子找过余秋里将军帮忙,侄女于满秀也曾想从伯伯那里寻求方便。于满秀在1985年当兵,第二年便想要考进军校,可是文化分却没有过线。家里着急,想着余秋里将军,便硬着头皮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希望余秋里将军能给下面打个招呼,让侄女读个军校。余秋里将军只给了一句话,“能读就读,读不了就回家种田。”又是拒绝了。
你可能会想,私事余秋里将军或许没有理由管,如果是整个故乡的发展,他总会给点便利吧?答案同样是不会。余秋里将军的故乡坪里村地势低洼,东临赣江,北边也有河水,一年里总是洪涝不断,整个坪里村就像是一个装水的大碗。靠天吃饭的农民实在是没办法,眼见着收成实在不容乐观,吉安县决定将这个村子整个迁出,可是这需要报国务院批准后才能实施。村民们觉得余家里出了个中央级别的领导,这件事情,直接找余秋里将军解决,岂不是更方便?还是余秋里将军的侄子,他带着全村人的嘱托和期盼登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余秋里将军看见自己侄子,觉得很是奇怪,问道,“你来干什么?”余黑古回答说是,“家里非常苦。”余秋里将军摇头说,“种田哪里有不苦的时候?”侄子见此便把村子计划搬迁的事情告诉了余秋里将军,意思是希望他直接从中央给出批准。余秋里听完这些话,沉默良久,说道,“这个还是得按程序。一般是由县报告到省,省里解决不了,才到中央。”侄子一听这话,知晓了这忙将军还是不愿意帮,最后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就因为这样,余秋里将军故乡里的亲戚对将军还是有些怨言的。据余将军的秘书说,余秋里将军回家探亲时,都会先见过各个小辈,也会直接说道,“你们啊,别想在我身上沾到什么光。”他的弟弟见到自己的哥哥时,也不会客气,直言将军,“你官那么大,从来没有给咱们家乡办一点事。”余秋里将军听到这些话,也不恼,回道,“我是担任过副总理以及国家计委主任,但是我也不是江西省的,更不是吉安县的计委主任。”
敢说真话,从来不会谎报军情
在1959年4月,余秋里将军受邀参加了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在会议中间休息的时刻,毛泽东想了解四川的情况,问道,“四川的情况怎么样?”余秋里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粉饰太平,只报喜不报忧,面目严肃,大声回答,“报告主席,四川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不好!”
在大庆油田创立初期,国家什么都缺,机器没有,经验也缺乏。余秋里将军决定拿出一个口号,来振奋人心。余秋里将军提出了个口号,这个口号在今天或许大家都耳熟能详,“只许上!不许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那也要上!”孙敬文看见这个口号,觉得有些夸大的成分,便向余秋里将军提议改善一下。余秋里将军觉得有道理,便改了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余秋里将军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着自己的原则,不会想着利用自己的职务为家人谋福利,导致亲戚对他误会颇多,但是他的心里却装着更大的家,是整个中国的发展。这样一位“独臂将军”,着实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