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两年,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内建设一穷二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此时各个地区都需要人才以及优秀的管理者,帮助国家走进繁荣,帮助人民实现富裕。
在这个历史交汇口处,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选择,一些人不求仕途、不求金钱,选择了做无名英雄,默默奉献,而另一些人置人民于不顾,只求自己飞黄腾达。
后者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做出的贡献不少,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市委书记一职,但是他不知足,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可以为自己换来一份好的前程,便公然的向中央写信要官,结局是被毛主席怒批:永不启用,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既然有功,为何只是求个官就被开除党籍?他到底做过什么极端恶劣的事?
戴季英于1906年2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小时候早早地就被送去了私塾读书,中学时又被父母送到武汉就读武汉省立第一中学,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武汉土地上如火如荼,因此戴季英较早的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20岁的戴季英,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一位知名的学生领袖,正式加入共产党后,多次回家乡发动农民起义,还成为了黄麻起义的总指挥部成员,起义中,戴季英等人带领黄麻两县的农民歼灭县警备队,缴枪100余支,还活捉了县长贺守忠,取得了巨大胜利。
1932年,戴季英又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25军74师政委,成为了坚持鄂豫皖根据地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33年,在河南省光山县的一次战斗,以戴季英所在的第74师为主的红25军取得大捷,此次战斗中,全歼国民党两个团,击毙敌军团长马兆图、吕宗文,俘敌2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共计2000余,敌我伤亡70:1,戴季英此次的英勇表现使得他被升为红25军政委。
之后,戴季英所带领的“郭家河战斗”、“潘家河战斗”都被载入了军史,他的战绩和功勋不可磨灭。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都会打胜仗,在飘忽不定的游击战中,红25军也曾遭受重创,每到这个时候,戴季英就会亲自安抚受伤战士,经常下到部队与战士们坐在一起聊天,还十分注重在斗争中选拔积极分子、发展共产党员,粮食紧缺时,他总是自己饿着肚子,把自己的饭送给受伤战士……
在战士眼中,戴季英从来都是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大将,并且是一位好政委、好领导。
但是戴季英后来却被毛主席怒批:“永不启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戴季英这个人心气高,喜欢冒险,好盲目行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左”倾分子。
1933年5月,中共鄂豫皖省委收到了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发来的指示,提出到处都是“改组派”、“第三党”,需要尽快地消灭内部敌人,加紧肃反运动。
当时张国焘主政鄂豫皖根据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肃反运动,戴季英作为绝对服从党决定的人,对于肃反运动更是积极响应,戴季英为了不放过任何一个反革命分子,主张“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一个”,导致许多优秀干部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戴季英的手下,肃反运动变成了一场“滥杀运动”。
后来戴季英在蒋介石第五次围剿红军时再次进行“肃反”,就连一直出生入死,带领大家打出革命根据地的刘志丹、高岗同志也被当作“奸细”抓了起来,直到毛泽东、周恩来及时制止,戴季英才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当然,这些错误都不是最直接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戴季英思想意识上有着严重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和唯我独尊的权位思想,这与我党廉洁自律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可饶恕。
新中国成立之后,戴季英被中央任命为河南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但是戴季英对组织上给自己安排的职务一点也不满意。
在戴季英的眼中,河南区的一把手除了他,再无第二合适人选,他认为自己在20年代的时候就是共产党的省级干部了,而且还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在当中做过许多贡献,在河南以及陕甘地带一直都担任高级领导职务,之后更是在河南战斗多年,再加上现任河南省委政府的主要领导们论资历、贡献、党龄、威望都比自己低上一节,自己担任一把手当之无愧。
于是,戴季英出于报复性心理,多次公开发表与省委意见相左的言论,并且在参加干部会议的时候,直言自己是左派分子,大家都因为他的资历高而不敢处分他,这也使得他经常这样倚老卖老,自我标榜。
1951 年年底,戴季英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信,信中言语十分恶劣,先是对河南省委领导班子挨个进行攻击,之后又要求让中央给他换职,换成河南省委书记。
毛主席收到了戴季英的信之后大怒,狠狠地拍了下桌子,站起来气愤地说:“人总是要犯一些小错误的,但是错误有大有小,有些可以饶恕,但是有些已经不可救药了。”
毛泽东立即给中央办公厅批示:“组织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高级干部,戴季英这样的人,我们不要,请立即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并且永不启用。”
195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关于开除戴季英党籍的决定》,不久戴季英被判入狱 15 年,永远淡出了政治舞台,出狱后一直在郑州的河南省委家属院中过起了隐居的生活,直到1984年,我党鉴于戴季英抗战有功,虽然没有恢复他的官职但是恢复了他退休后的一切待遇以及他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