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男人眼里,稀缺的好女人》中,我们用第四道的智慧研究了如何处理情绪。

但即使知道了处理情绪的方法,有时候我们还是无法避免情绪的失控甚至爆发。

比如,明明是一件小事,却突然让你情绪失控,甚至说出一些事后会后悔的话。

或者,对方只是无心的一句话,却让你感到无比受伤,甚至想要马上逃离。

其实,情绪爆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过去未被疗愈的情感创伤。

今天,让我们结合第四道的智慧,一起来研究情绪背后的创伤触发。



01

创伤触发:情绪失控的幕后推手

第四道的智慧中提到,每个人的体内存在三大中心:理智中心、情感中心、本能-行动中心(本能中心和行动中心都跟身体有关系,所以常常合并在一起)。

在这三大中心当中,理智中心是我们唯一能够控制的中心,理智中心本应是我们在与人沟通和相处时的“掌舵人”。

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人们常常陷入情绪的漩涡,轻易引发冲突,而理智中心却不知为何瞬间“掉线”。

这是因为我们的情感中心被创伤触发了,这些创伤可能源于童年,而我们常常对此一无所知。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挫折和伤害,这些经历会在情感中心留下伤口。

然而,理智中心的正确运作需要靠后天发展习得,在我们年纪尚小时,理智中心尚未成熟,无法有效处理这些情感创伤,它们就会被积压下来,伴随我们长大。

当我们成年以后遇到某些特定事件时,这些事件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情感中心的“创伤盒子”。

由于情感中心的启动速度最快,所以理智中心还没来得及上线,情感中心就已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

同时,本能-行动中心与情感中心(即我们的身心)又是紧密相连的,情绪又会瞬间引起身体的本能反应,如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身体也会随即做出不同的行为或行动。

缺乏了理智中心的参与,由情感中心主导的情绪,结合本能-行动中心主导的身体反应或行动,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比如朋友小丽在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忽视,当她每次表达自己的需求时,父母总是敷衍应付。

小丽长大后,一旦感到男朋友没有及时回应她的需求,她的情感中心会迅速产生愤怒和悲伤的情绪,本能-行动中心也会不由自主地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事后,当理智中心重新上线时,小丽又后悔伤害了自己的男朋友。

小丽的情绪爆发并不是因为男友的行为有多过分,而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创伤被触发了。

这些未被疗愈的情感创伤往往会被遗忘在记忆深处,当情感中心被创伤触发,导致情绪爆发时,我们根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

情感创伤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情绪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唯有让理智中心上线,追溯创伤源头,开启自我觉知之旅,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02

觉知之旅:打破创伤循环的关键

面对创伤触发带来的困扰,我们需要踏上觉知之旅,这是打破创伤循环的关键步骤。

创伤触发就像是一种自动化模式,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触发点时,觉知之旅才真正地开始。

(1)自我接纳。

任何一次创伤触发都可以成为深度自我了解的起点,因此我们不必害怕创伤触发。相反,我们要学会接纳和允许它的发生。

接纳是一切改变的开始,我们要接纳自己被触发后的各种“糟糕”的反应或行为,不要自我评判。

同时,我们也要接纳他人被触发后,对我们的“攻击”或“逃避”,不要因此而指责或评判对方。

(2)自我观察。

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触发点,但大多数人都是源于童年时期情感中心的核心需求没有被满足,例如没有被重视、被保护、被关心、被回应、被认可等等。

比如,有的人在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时会立刻变得暴躁,这是因为他内心深处害怕自己不被认可,这个瞬间就是他的触发点。

自我观察是了解触发点的第一步,你需要了解自己情绪的触发点,以及被触发后的身体反应模式,才有可能开始对情绪背后的创伤进行溯源。

我们可以回忆每一次被创伤触发情绪时,三大中心有什么表现,并且尝试记录下来。

首先,我们需要把触发时的时空场以及事件记录下来,当时是在一个什么时间、空间,一个什么样的场合,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和对方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

时空场、发生事件以及人物互动都需要客观地描述,不能只记录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样才有助于准确地自我观察。

其次,记录你当时内心的感受或情绪。在创伤被触发时,可能会感受到各种复杂的情绪,我们可以先从六种基础情绪——喜、怒、哀、恐、厌、惊开始入手。

除了“喜”是积极情绪外,其他五种情绪都有可能在创伤被触发时表现出来,观察并记录它们,这是情感中心的表现。

然后,将自己在这次事件中产生的想法、判断或评判写下来。

当发生一件事情时,我们的理智中心会对此产生一些想法、判断,甚至评判。

这是因为当我们在创伤中成长时,后天发展起来的理智中心有可能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错误的认知或判断。

比如小丽的父母总是很忙碌,无暇倾听小丽分享自己的事情,让小丽觉得父母并不爱自己。

小丽长大后,她的理智中心就形成了“只有愿意倾听自己、事无巨细的分享,才是真爱”的恋爱观,当男友为了跟小丽结婚而忙于挣钱时,却被小丽指责不爱她。

如果不把这些错误的认知掘弃,理智中心将无法正确地运作,帮助我们走出创伤。



最后,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当时的身体反应、行为或行动记录下来,即本能-行动中心的反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反应,我们可以从人类最基本的三大反应模式入手,即战斗、逃跑和冻结。

这三种模式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通过细致地自我观察,判断自己在特定情境下更倾向于哪种模式。

战斗模式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愤怒情绪,表现为对他人不满、指责与批评,充满攻击性;身体上可能会不自觉地握紧拳头、紧咬牙齿、脸颊发烫,甚至产生反抗或追赶对方的冲动。

逃跑模式则常与悲伤、慌张、焦虑、恐惧、失望等负面情绪相关联,在与人交流时往往充满防御性,或是急于自我辩护;身体的反应通常是会感到胸口发闷、喉咙发紧、头昏脑胀,甚至强烈地想要离开现场。

冻结模式则会使人陷入困惑、震惊的状态,一时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无法回应他人的对话;身体上可能会感觉麻木,或是做出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比如不自觉地颤抖或摩擦手指等。

通过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触发反应,我们渐渐能够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时空场和事件发生时,我们的情感中心更容易被触发到某些特定的情绪,理智中心更倾向于做某些特定的评判,本能-行动中心更习惯于做出某些特定反应或行动。

当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时,我们就非常接近自己的创伤触发点。



(3)自我调节。

在情绪上头时,我们常常强行让理智中心上线安抚自己,但结果往往是失败的,因为情感中心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理智中心难以对抗。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用对抗的方式,而是要以觉知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当我们开始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情绪触发反应时,我们在这段觉知之旅中已经做到了“事后觉”。

如果我们能够熟悉掌握自己的触发规律,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被触发的那个当下,就觉知到自己正在触发反应当中,也就是“事中觉”。

当我们能够做到“事中觉”时,自我调节就开始派上用场。一种非常有用的自我调节方式是及时喊停和呼吸练习。

当觉知到自己被触发时,要及时停下来,可以做一个短暂的呼吸练习,深呼吸几次,让自己平静下来。

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够让我们的本能中心放松下来,缓解情感中心的情绪,为理智中心的上线争取时间。

当然,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处于未被触发的时空场或事件中时,可以马上开始做呼吸练习。

通过多做呼吸练习来缩短自我调节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做到“事先觉”,即触发还没有发生,我们就已经完成了自我调节。

觉知就是一面照见我们内心的镜子。只有当我们学会自我觉知,我们才不会陷入情绪触发的自动化模式当中。

从自我观察、自我接纳到自我调节,走完整个觉知之旅并不容易,但是每一步都让我们通往更自由的自己。

你最容易在什么场景下被触发情绪?你是“战斗”、“逃跑”还是“冻结”?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作者丨何紫欣 创爱之旅资深学员,致力于使命心理学的传承,信奉“爱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

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请私信我!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