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联虽然2-1击败莱斯特城晋级足总杯16强,不过曼联在这场比赛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的,主教练阿莫林评价为球员缺乏活力,而曼联的老队长也对阵镜头一通狂骂:“就算不适应战术、就算踢的不适应,可是你缺乏活力是不可接受的”。
主教练和名宿层面对于曼联球员的懒散跑动、缺乏活力的比赛感到不满,而球迷的焦点似乎集中在多尔古的首发上。作为曼联冬窗签下的2名新援之一,多尔古加盟曼联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首发,3000万欧元的转会费是奔着一线队首发球员去的,而多尔古在这场比赛的位置不是左路,而是右路,这跟大家的预期完全不同,曼联冬窗外租了马拉西亚、卢克肖伤缺,左边路已经2个赛季没有正牌左后卫了,签下的唯一左后卫居然去了右路?
曼联的双逆足配置:左右边路完全反了
这场比赛之所以这么讨论,关键曼联的左路、右路的配置刚好是反着来的。左边翼卫达洛特是右脚、左边前腰梅努是右脚,而右翼卫多尔古是左脚、右边前腰迪亚洛是左脚,这等于两个边路都是逆足配置,逆足配置会产生什么问题?那就是你的传球方向。
本质上来说,逆足更加适合内切射门,曼联虽然开场站位是343站位,可是实际站位不是这样的三名中场B费、乌加特、梅努在纵向有层次配置的,左翼位的达洛特、右前腰的迪亚洛其实更加像是边锋配置。换句话说,迪亚洛身后有人,而达洛特身后没人的配置,一套不对称的433站位。
多尔古在右边路的作用是什么:想要激活迪亚洛
自从阿莫林担任主教练之后,右边路的阿玛德迪亚洛参与了曼联48%的进球,我不知道是不是曼联主教练都有一个想法:某一个球员踢的好,就做大做强这名球员。比如索尔斯克亚时期把拉什福德当成C罗用,滕哈赫时期前场围绕拉什福德踢,如今轮到迪亚洛了?
那么,阿莫林准备怎么用多尔古支撑迪亚洛?答案很简单,因为达洛特毕竟是边翼卫,所以达洛特需要在纵向上回收更大的幅度,那么身后有多尔古的迪亚洛,就能更多向内线靠拢。阿莫林的想法是:多尔古利用自己的身体条件、速度去边路冲刺,中锋霍伊伦冲第一点压缩防线,第二排的前腰位置梅努、迪亚洛去冲第二排(两线空间)。
逆足边翼卫去踢边路,传中的时候如果需要惯用脚传中,那么必须面对中路的侧身位。也就是罗伊基恩说的:曼联在上半场一直用侧身位接球、进攻。换句话说,阿莫林希望达洛特+多尔古更加像是边锋,而梅努更像是前腰(某种意义上,这个位置是芒特最适合的)、迪亚洛+霍伊伦更像是前锋。
这场试验成功了么?五五参半
这场试验从比赛场面看其实并不成功的。曼联下半场做出的改变,取得的效果是什么?整体整形景象置换。加纳乔+迪亚洛成为边锋,而达洛特则是更多内收成为另一个边路活动的中场,齐尔克泽顶上去跟霍伊伦担任双前锋。
你可以这么理解:达洛特去踢了上半场梅努的位置、齐尔克泽踢了迪亚洛的位置,迪亚洛踢了多尔古的位置、加纳乔踢了达洛特的位置。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加纳乔在左路跑身后会更有效果,他毕竟是纯粹的边锋出身,而达洛特本来不是特别擅长拉边助攻,他更加适合内收边后卫的踢法,他内收之后,把向前的冲刺留给加纳乔,达洛特的长传球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比如上图就是一次典型的配合:达洛特内收在前腰位置,直塞肋部,加纳乔反越位成功形成1次射门。这本来是阿莫林希望上半场迪亚洛在前场肋部拿球,直塞给多尔古后插上去射门用的,这就是逆足踢边翼卫的效果。
你再看看上图的站位,达洛特就是一个前腰位置,他踢的就是迪亚洛或者梅努的位置。那么,加纳乔+达洛特能在下半场激活攻势,为什么阿玛德+多尔古在上半场无法成功?这里牵扯到的问题太广,我没办法用短短的文字说明,但是这不仅仅是迪亚洛+多尔古的问题,还有中场的配置问题。
多尔古到底应该怎么安排?
我相信阿莫林对于中场的配置是不满意的,他现在还在调试战术和阵型,B费和乌加特应该是逐渐被固定在双后腰的位置了,一个是纯后腰,一个是6号位、8号位的摇摆人定位,那么两个前腰位置的配置,其实会很大程度觉得了多尔古踢什么位置。
多尔古的特点,其实并不太适合内收到肋部去做球的,适合这个位置的是达洛特、马兹拉维。多尔古更加适合大范围的纵向冲刺和跑动,阿莫林想要用多尔古的特点,也需要考虑跟多尔古搭配的边前腰是什么定位,更加需要考虑另外一边能不能撑得起来。
阿莫林的战术虽然名义上是三中卫战术,可是看了这赛季这么多的比赛,本质上就是一套433的变种,两个边翼卫的配置中一个是边锋、一个是边后卫的配置。就目前的效果看,我估摸着阿莫林还会继续安排多尔古去踢右路,因为中场的配置决定了。
这让我有一种魔幻的感觉:本来就没有左路球员,好不容易签下一个,结果给扔去了右路了。我理解阿莫林的意思,达洛特、马兹拉维都不是纵向冲刺,而是纵向传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