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个里程碑都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与对未来的期许。
回首过去的一年,残疾人事业领域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新突破、新进展,每一点进步都是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展的重大支撑,其中,2025年总台春晚的无障碍转播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重构了春晚的传播维度,更体现了社会对残障群体的关怀与包容,从而在文化平权的坐标系上刻下了里程碑式的印记。
2005年央视春晚,一群听障舞者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首次亮相央视春晚,美轮美奂的画面至今还留在观众的记忆中,此后,该节目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2020年,15年后的除夕夜,这群舞者再次惊艳了央视春晚,24名听障姑娘们在4名手语老师的指挥下,以唯美的芭蕾舞与郭兰英老师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演绎《我的祖国》。
总台排练时,邰丽华在为演员们讲解台词。
此后的每年除夕夜,这群美丽的天使都会以歌曲手语翻译的形式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展示了全国8500万残疾人兄弟姐妹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残疾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春晚融入残疾人的演出或相关元素,这已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然而,就在2025年春晚播出前夕,中国残联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无障碍转播的要求,满足残疾人基本收视需求,优化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和内容供给。
也就是说,春晚要从最初的融入残疾人相关元素向全要素接纳转换,这一过程既是工作推动的积累,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承接此次任务的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聋人演员们。
最初接到任务的邰丽华对无障碍转播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为春晚歌曲配备手语翻译、用手语表达某些舞蹈内容,可随着会议讨论的深入和信息的增多,她逐渐发现此次转播将是一次贯穿春晚全程,完全颠覆传统手语认知的大考验。
时间紧,任务重。除夕近五个小时的春晚时长,70多个节目的手语翻译……不管是在彩排时还是休息间隙,每个参与者都在尽全力去适应这个节奏和强度,尽全力地融入大量节目背景和寓意解读进行再创作,其间的艰难,只有参与者方能体会。
当听力重度缺失的队员在台上表演节目时,很多队友都会在台下配合着打着节拍。
春晚无障碍转播统筹赵智晖,是一名90后,当艺术团的演员们顺利地完成节目彩排时,他忍不住别过头哭了:“太难了,他们终于不是背景板了,这一刻他们都是台上的主角。”
过程艰辛,结果美好。最终,他们完美演绎了一台无障碍版的春晚,让世人看到他们的无限可能。
据初步统计,无障碍转播及报道全媒体触达5200万人次。拥有高能传播量级的春晚舞台,让无障碍转播获得了更大的关注,是一次绝对意义上的春晚创新,诠释了“人民的春晚”的概念,是对“人人享有无障碍人权”的最好回应,折射出了中国无障碍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这场转播革命是新的起点。下一步,中国残联还将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定出台无障碍转播国家标准,并推动各地以总台为标杆,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像2025年总台春晚一样的优质的文化服务。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