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特朗普政府的一项意外决策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的关闭。原本是为了集中力量应对中国的措施,却可能让美国陷入了一种“自断一臂”的尴尬局面。
几家外国媒体报道称,美国国际发展署的大楼已经上锁,工作人员被排除在办公室之外,连计算机系统也被关闭。而执行这一激进措施的是由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马斯克曾在社交媒体上毫不客气地批评这个部门是“犯罪组织”,并表示它的存在已经到了必须终结的时候。
不过,挑起这场风波的不仅仅是马斯克,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曾公开质疑过国际发展署的作用,甚至责备其没有完全服从国务院的指示。他要求,海外的每一美元都应该花在推动美国利益的事情上。随后,白宫也发布声明,称在特朗普的指示下,将终止“浪费、欺诈和滥用”行为。
然而,这一系列针对USAID的行动能否实现特朗普“对抗中国”的初衷,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一直以来依靠三大支柱:国防、外交和发展。
国际发展署自1961年成立以来,就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提供援助和开展合作,帮助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信任和关系,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美国“软实力”的核心之一。
如今,贸然关闭USAID无异于自毁长城。这一举动将直接削弱美国在相关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少美国内部人士对此表示担忧,议员库里斯就直言,美国撤出国际事务会制造一个真空,而这个真空很快就会被中国填补。
实际上,中国在全球援助方面的慷慨姿态早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近年来,中国在非洲、亚洲等地区投入了巨额资金,对外援助总金额在2013年至2018年间达到2702亿人民币。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开发、公共卫生、教育及减贫项目等领域。
尤其是在非洲,中国视其为重要的战略伙伴,通过直接投资、优惠贷款和无息贷款,为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国企业的投资涉足矿业、农业、通讯和制造业,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美国媒体频频渲染“中国威胁论”,不断将中国的国际行为描绘成一种地缘政治对抗的手段。然而,中方对这种炒作并不陌生。对于中国来说,美国一边声称要集中力量对付中国,一边又因为“收缩羽翼”而忧心忡忡,这样的两难境地中,美方似乎失去了冷静。
国际社会对此也不会轻易被误导。尽管美国试图抹黑中国,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和承担的大国责任,早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与尊重。无论美国如何调整政策或策略,中国将在应对这些变化时保持冷静,并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对外合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