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帽子容易,摘帽子难,泼一身污水只需一秒钟,可洗净一身污水有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

有一位老将,他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1958年却因为“越权”问题被迫戴上了“坏分子”的帽子,他就是我国开国十大将帅之首粟裕将军。



1958年,中央军委召开了一次重大的会议,在会议上特意提出了粟裕同志的“越权,党性不纯洁”的问题。

由于粟裕将军为人耿直,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因此得罪了一些领导。粟裕将军被批斗时,军委会议上的参会人员态度也是晦涩不明,有一些人了解粟裕将军,知道他的党性很纯洁,但是不敢在批斗大会上为粟裕将军说一句话。

可有三个人在听到众人批斗粟裕将军的时候,立刻站了出来,他们不怕被牵连,为粟裕将军仗义直言!这三个人是谁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第一位, 少年革命者王必成

王必成是一位少年革命者,生于华夏困苦年代,不想被剥削和压榨的王必成在14岁这一年就参加革命了。加入红军队伍后,为躲避国民党的围剿,参与了长征行动。

长征结束,王必成就去了延安,在这里他认识了粟裕,二人共同参加抗战,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他们革命情谊比天高、比海深。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上海警备区工作,和老领导粟裕分开了。

粟裕被批斗,众人明哲保身的时候,他主动站出来了,因为他与粟裕合作过,了解老上级的品行,他知道粟裕绝对不会做对不起党和国家的事情。



第二位,华野老将陶勇

陶勇也是初代革命者,少年闹革命,凭着一股勇猛劲,在战场上大杀四方,每次战斗都打头阵。

1936年曾不幸被捕,幸得组织斡旋营救才脱困,回来后加入新四军,和粟裕成为了上下级关系。

陶勇和粟裕都是耿直爽快的人,二人交情颇深。新中国成立之后,陶勇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被组织安排到海军队伍里。

陶勇与粟裕将军的工作线路不同,但是二人思想高度一致,尽管有领导怀疑粟裕对党的忠诚度,但是陶勇坚定的站在粟裕的身后,无惧外界流言蜚语,他就像相信自己一样,相信老领导。



第三位,并肩作战的战友叶飞

陶勇和王必成都是粟裕的下级,但叶飞是粟裕将军的共患难的战友。二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过多次合作的机会,同生死共进退的革命情谊让叶飞选择在1958年粟裕的批斗会上,选择仗义直言。

他不是为粟裕将军说好话,也不是刻意博取其他领导的同情,他只是追根溯源以战友的视角向大家讲述一个不一样的粟裕,他希望大家能给予粟裕公平的“审判”。

三位将军虽然无惧舆论压力,但奈何人微言轻,无法改变时代宿命,因此粟裕还是被处分了,可这份比天高、比海深的革命情谊让粟裕记在心里,也让无数中国人称赞。

能在特殊时期不怕伤及自身利益,在军委会议上为老战友、老首长说一句公正的话,这不正是革命情谊的最好写照吗?

1958年的军委会议不是以“批斗”粟裕将军为目的的,是“批评”他的冒进思想,可因为粟裕得罪了领导,在一些领导带头下,把此次批评粟裕的会议变成了批判,最终导致革命了一辈子的老将军粟裕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从此粟裕将军一直被边缘化,头顶的帽子也没能摘下来,直到九十年代,这一身污水才被洗净,还了粟裕将军清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