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

总设计师黄旭华

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

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资料图片

2018年,在黄老获得了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时,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曾采访了黄老的兄弟黄绍赞、黄绍美,讲述黄老往事以及与肇庆的情缘。

以下为稿件原文:

阳春三月,山花盛开。2018年3月30日晚,“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获得了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远在广东肇庆的黄绍赞、黄绍美俩兄弟看到,也感到无比的温暖,又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原来,黄绍赞和黄绍美两人正是黄旭华的胞弟。

早在2017年11月17日,人民大会堂上演了感人的一幕:看到90多岁的黄旭华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总书记挪开前排的椅子,握住黄老的手,一再邀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黄旭华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他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从无到有、第二代核潜艇的跨越发展和第三代核潜艇的探索赶超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8年,笔者采访了黄旭华的弟弟黄绍赞、黄绍美。让我们一起听听兄弟俩眼中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非凡人生。

据黄绍赞、黄绍美介绍说,黄旭华原名叫黄绍强,父亲给他起的名字就是自强不息,祖籍广东省揭阳市,1926年出生于汕尾市,家中兄弟姐妹9人,排行第三。弟弟黄绍赞、黄绍美则是一对双胞胎兄弟,排行8、9。兄弟姐妹中大学生就占了6个。

黄绍赞、黄绍美兄弟毕业于南方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前身)。哥哥黄绍赞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宁、罗定、郁南、肇庆,1996年从肇庆市林业局党组书记任上退休,弟弟黄绍美则分配到广宁、四会、怀集、肇庆,1996年从肇庆市外经贸委工委会主席任上退休。

说起三哥黄旭华,黄绍赞、黄绍美兄弟俩脸上溢满自豪。据悉,其父母都是医生,黄旭华自幼养成良好的家风家训,从小勤奋好学,11岁在汕尾住校上小学,在初中期间,由于日寇入侵,附近的学校关闭了,14岁的他在大年初四辞别父母兄妹,走了整整4天崎岖的山路,来到了揭西聿怀中学就读。但日本飞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最终,这所躲在甘蔗林旁边、用竹竿和草席搭起来的学校也关闭了。黄旭华不得不继续寻找学校,“慢慢越走越远,梅县、韶关、坪石、桂林、贵州、重庆……”1941年,黄旭华辗转来到桂林,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桂林中学。后来,在从贵州去重庆的路上,黄旭华曾只身坐着装满炸药的汽车,前往重庆先修班继续求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旭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时被保送到被南京中央大学航空系。黄绍赞、黄绍美兄弟俩谈起哥哥黄旭华:“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洋有着深厚感情的他,最终选择了学造船。”

从1938年离家求学,到1948年回到家乡,黄绍赞、黄绍美兄弟又一次见到三哥黄旭华。黄旭华回来辅导当时只有12岁的黄绍赞、黄绍美学习,鼓励弟弟们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来报效国家。

1958年中国启动了研制核潜艇的计划,32岁的工程师黄旭华被选调至北京,由于工作机密,出发之前黄旭华不知道自己要肩负的任务是什么。到了工作的地方之后,只留下一个联系信箱,书信来往也比较少。这一年同黄旭华一起被选中参加工作的共有29人,他们成为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是黄旭华人生中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为了国家的需要,从此隐姓埋名。

此后的30年,黄旭华从来没有和家里头联络过,他去哪儿了,去做什么事情,家乡的亲人不断地写信询问,但是都没有答案。人们只知道,他的父亲去世了他没有回来,二哥去世了他也没有回家,黄旭华去做什么了?他在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人们很难想象完全没有外援、没有人见过核潜艇的情况下,黄旭华和他的战友要从无到有,从零开始,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那个年代,用的是算盘、计算尺和秤,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设备管线以万计,黄旭华要求每个都要过秤,而且天天如此,就是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千吨级的潜水艇下水之后,各项的测试值和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0年12月26日,中国完全自主研发和制造的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下水,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其中就有黄旭华忘我燃烧的生命。

1987年,母亲收到了一本由黄旭华寄回来的《文汇月刊》。她仔细翻看,发现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介绍了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的工作,虽然没说名字,但提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这不是三儿媳的名字吗?哎呀,黄总设计师就是30年不回家的三儿子呀!”母亲感慨地告诉儿孙、亲戚:“老三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1988年,黄旭华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带队,进行了一场极限水下测试,实验结束之后他兴奋忘我即兴做了一首歌:“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62岁时,黄旭华第一次回家探亲,见到了老母亲,时隔30年再相见,母子二人均见白发。面对充满愧疚的儿子,母亲毫无保留地,毫不迟疑地给了他原谅。


黄旭华与母亲在肇庆七星岩牌坊留影。

1993年,母亲100岁生日的时候,黄旭华和爱人专程赶到广东肇庆为母亲庆贺,直到1996年母亲病重又一次回来,可是这一次见面却成为永别——母亲去世了,他为母亲办理后事后便赶回工作单位。


图片来源:新华社

生活中的黄旭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从一些小细节就可以了解到他的生活朴素。前几年,汕尾市委邀请黄旭华回家乡演讲,当时市领导提出要到武汉接他。黄旭华提出坐高铁到深圳,安排一辆车及一名工作人员就可以了。到深圳后,黄旭华马上坐车前往汕尾,到了汕尾后,住在招待所,在市委饭堂就餐。此外,当各级部门拿奖金给黄旭华时候,他都把大部分奖金给研究所建设活动室和娱乐室,同时,把另一部分奖金捐给家乡的母校。

2015年,黄旭华应肇庆市委的邀请,在星岩礼堂为处级以上干部讲述中国核潜艇发展的艰辛、曲折之路,铸造大国重器,黄旭华说,当时每天的主食是玉米面,高粱米成了定量供应的“营养品”,肉、蛋基本买不到,蔬菜品种也很少,冬天只有土豆和白菜,夏天就是辣椒和茄子。“一到冬天,早餐土豆烧白菜,中餐白菜烧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起烧。夏天,早餐辣椒炒茄子,中餐茄子炒辣椒,晚餐茄子辣椒一起炒。”黄旭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黄旭华的精彩演讲,让在座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2018年,黄旭华院士在“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颁奖典礼上获评“终身成就奖”,他在现场表示,此生没有虚度。他说:“核潜艇代表着当今世界技术的尖端,它是集体力量的产物,集体思想的结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我深知责任重大,我将为这‘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事业奋斗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研制核潜艇是我们一代人的梦想,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怀揣着核潜艇梦,投身当中来,呕心沥血,苦干惊天动地事,默默无闻,甘愿隐姓埋名。我更深深地知道,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更属于我们的团队。”

黄旭华一生都在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呕心沥血,与惊涛骇浪做伴,他默默奉献的一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这样评价道:“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30载赫赫无名,您的声音成为深海中无声又无穷的力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致敬黄旭华院士,他让中国在世界面前挺直腰板,“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2014年,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院士写的词。

国士无双,德厚流光。黄旭华院士,以无畏的勇气与卓绝的智慧,在深海的暗流中为祖国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傲然挺立。

词作家闫肃饱含深情的寥寥数语,将黄院士波澜壮阔又无私奉献的一生刻画得淋漓尽致,也道出了我们对这位伟大国士的无尽敬仰与缅怀。

来源:肇庆头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