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那处冻害应该在9毫米左右,我们一会儿经过时,要重点检查一下。”大年初五,在长白山脚下的原始森林深处,张光旭带领着他的检查小组,顶着阵阵寒风、推着轨检小车,沿着白和线进行线路检查作业。


今年28岁的张光旭是延吉工务段长白山线路车间检查工区的工长。2022年刚来到这里时,面对复杂的线路设备检查工作,他有些茫然。“别人能干的,我也一样能干!”张光旭很快就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干出名堂来。他白天向干部和老师傅请教经验,晚上则挑灯夜读《修规》《单项作业指导书》,每天只睡5个小时。

经过努力,他现在已经对车间管内的91.238公里正线、26.866公里站线、72组道岔以及7.63公里专用线了如指掌。

“大家注意,今天气温低,检查区段雪也厚,一定要小心慢行,保证安全。”张光旭的声音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有力。他们负责检查的浑白、白和2条铁路线,是祖国最东边的铁路线,被人称为“东边道”。由于线路纵横交错在长白山下的林海间,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30℃左右,线路设备始终被大雪覆盖,作业条件异常艰苦。

一行人在原始森林中穿行,脚下的积雪没过了脚踝,每一步都显得格外沉重。张光旭推着轨检小车,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脚冻麻了就边走边跺两下,但他的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屏幕上的数据图谱。

“张博文、高战山,快来帮忙把前面线路上的积雪铲一铲!”张光旭喊道。两人应声而上,铲雪开路。不一会儿,他们的额头上便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哈气也很快在帽子上凝成了一层淡淡的冰霜。

检查过程中,张光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状况。每当发现波形异常时,他都会趴在钢轨上观察高低,或拿着道尺进行反复测量,并观察着轨道的磨损情况。一旦发现病害,他会立即记录下来,并拍照留存,以便后续维修工区的工友们进行处理。

“这段线路有轻微的高低不平顺,需要记录一下。”张光旭边说边在本子上认真地记录着。“张工长,你这眼睛可真‘毒’啊,这么小的病害都能发现!”工友佩服地对着张光旭竖起大拇指。“干我们这行,就得有双‘火眼金睛’,不然怎么保证铁路线的安全呢?”张光旭笑着说。

这双“火眼金睛”来自于他对工作的专注和坚守。张光旭的家在离单位330公里外的吉林市永吉县,每次回家都要先乘动车后再坐长途客车,全程4个来小时。要是赶上夏季防洪值班、冬季降雪预警和春检、秋检,连续两三周回不了家是常事。上班6年来,他始终与家人聚少离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一到春节,我们的工作更忙了,压力也更大,我们要用心检查养护好每一米铁道线,保证每一趟列车、每一位旅客的安全!”张光旭说。

来源:延吉市委宣传部 陈坤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