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逻的战士再一次为3号界碑描红。
“您能相信吗,我第一次来巡逻,都忘了高原反应,浑身充满了力量。最后一段,我是跑着上来的。见到界碑那一瞬间,无比激动!”临近春节,记者有幸随驻守在祖国西北边境线上的别迭里边防连战士一同巡逻,在由1377个台阶组成的“天梯”上,正上气不接下气、艰难地向4300米海拔处攀爬时,耳边是刚满20岁战士张嘉星的这段话。
张嘉星所说的界碑,正是我们此次巡逻的顶点,位于常年寒风呼啸、积雪覆盖的别迭里山巅,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3号界碑。这里是战士们常规巡逻的地方,就算春节,也是如此。
从营房到3号界碑,先是乘车几十里绕过难以计数、或紧邻山崖或积雪路滑的山弯,再徒步走几公里,才抵达“天梯”;而从张嘉星的老家陕西商洛到他的营房,又大约有3000里地。
“连续两年春节不回家,想家吗?”
“开始有点想,现在习惯了。”
虽然入伍不到两年,在张嘉星言谈举止中,已看不出稚嫩。他非常自然地说,身为军人,驻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职责。
与张嘉星的沉稳相比,老家是湖北襄阳的朱国瑾稍有些善感。大学毕业来到连队后,他曾经流过三次泪。
第一次是刚入伍不久,与他视频电话时,讲起从鱼米之乡到苦寒之地的漫长距离,极度思念他的妈妈一直忍不住在哭,他心疼妈妈,也红了眼圈;第二次,是从小带大他的外婆生病住进了医院,老人家状况不好,但在视频电话时,却反复嘱咐朱国瑾要安心服役、照顾好自己。小伙子再次流泪了。
朱国瑾的第三次动情,是在2024年9月3日。那一天,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别迭里口岸开放通关,第三条中吉陆路运输走廊和连接亚欧的重要国际通道开通,在前哨站岗的他目睹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悄悄泪目”。“特别庄严,我见证了国门的开放!我替国家守卫这里,这是多么大的光荣!”
这也让从小向往军营的朱国瑾再一次庆幸,当初自己在志愿表上填写“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是对的。“我如愿以偿,一定不负这身军装。”
说起自己的军营生活,来自陕西白鹿原的战士周鼎昊言谈中带有几许诗意。他说,最难忘来到别迭里边防连第一晚的月光。那天,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臂章后,他兴奋得睡不着觉,也等不及第二天的授衔仪式。熄灯后的寝室内,“微弱的月光”下,猫在床上的他摸索着把徽章贴到了臂上,一夜在摩挲着。
周鼎昊是顶着压力参军入伍的,爸爸妈妈心疼他,希望他大学毕业后能留在身边。但他决心很大,连续报名三次,最终被录取。在新兵考核中,他一举胜出,成为“优秀新兵”。
无论是沉稳的张嘉星、爱动情的朱国瑾还是诗意的周鼎昊,都有一个共同的“执念”——或苦练本领建功立业、或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为连队赢得荣誉。连长、指导员这样干,班长、老兵这样干,人人都这样干,这也是从红军时期诞生起,这支连队代代传下来的优良传统。
在营房,记者看到处处都有练习场,转弯就能听到厮杀声。“我们营房海拔3000多米,有些项目很难赢过低海拔区域的战友,所以我们更要努力训练。”对于恶劣自然环境造成的客观影响,小伙子们都很不服气。
更让他们铆足劲儿的,是有朝一日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连队的“好汉墙”上。那是营区本为预防泥石流筑起的高墙,落成30年来已经镌刻了143名官兵的姓名,个个响当当,诠释着别迭里连“坚如磐石、傲似劲松、锋若利剑”的“好汉”精神。
那天巡逻,快到“天梯”时的一段路需要徒步,战士们告诉记者,这条路也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通道,早在我国汉唐时期就有设防。“古代的将士都能守好疆土,我们今天的戍边官兵更能!”
在战士们的鼓励下,记者一鼓作气战胜了1377级台阶,成功登顶海拔4300米的3号界碑处。在稀薄的空气中,彻骨的寒风里,大家一笔一画地把界碑上“中国”两个字再次描红。
“我们一起录个小视频向你们的家人和我们的读者拜年吧!”当镜头端起,雪山之巅小伙子们异口同声地喊出:“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边防有我,请祖国放心!”
这一次,记者泪目了。
记者:李寅峰
通讯员:邱天伦
文字编辑:罗韦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