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此前。
笔者简谈了一下,“香港还有没有一线巨星”这个问题。
引起了一些讨论。
譬如有人就讲“先不讨论香港有没有一线巨星,内地反正是没有一线巨星。”
而这自然就引起他人的反弹,“你知道几个内地演员?论喜剧演员陈佩斯和周星驰不相上下,论老戏骨李雪健,斯琴高娃这些不是巨星么,中年一代的陈道明,唐国强,陈宝国比香港那几个差么,另外胡歌这个年龄段的香港演员有演技实力比他好的么?”
正反方向,都有各自陈述的理由。
而究竟何为巨星?
巨星一词,引人向往。
不管是演员本身,还是各有阵营的拥趸,其中绝大多数,或都巴不得,这个满是光环的词语,落归己方。
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无须羞怯。
但很抱歉,纵然娱乐圈星光纵横,巨星却始终罕有,非但一定会有对应的标准,更也与时运和年代等等因素,密切相关。
当然,本文此处,只谈演员,不涉其他。
那么,什么样的演员,可称巨星?
这就接回了前面的问题。
笔者以为,或大略应该以商业票房、电影品质、专业能力、咖位及奖项这五者为标准,不见得要全部齐备,但起码应该要大致靠拢。
有了标准,才好讨论。
进一步讲。
商业票房是首当其冲的条件。
以此,香港影坛就大致可以排出来,李小龙、许冠文、成龙、周润发、周星驰、李连杰、刘德华、郭富城、梁朝伟、甄子丹及古天乐这一长串名字。
谁人年冠和破纪录次数几多,影史上都有记载,不赘述。
余者可略之。
至于作品,一人一部的话,就或该是《龙争虎斗》、《摩登保镖》、《红番区》、《卧虎藏龙》、《功夫》、《霍元甲》、《暗战》、《无双》、《无间道》、《叶问》和《黑社会2:以和为贵》。
有这两条,就大局可定。
其他的东西,或就只是“锦上添花”。
比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和甄子丹的专业层面,功夫为核、演技为辅,另外几人,则要“火拼”演技,而谁高谁低,影迷心中自有杆秤。
当然,整个香港影坛,当下还在活跃的巨星,尚可为香港电影“续命”的演员,其实只剩下了五大巨头。
这无可争辩。
话题转到内地演员。
老一代演员,本身未能赶上商业化电影的时代,所以其实并不合适拿出来,和一众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影坛打拼出来的巨星们,进行对比。
不管是陈佩斯、李雪健、斯琴高娃,还是陈道明、唐国强和陈宝国,都是如此。
而胡歌其人,如果要谈巨星概念,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真要举例子,一定另有人选。
比如葛优,比如吴京和沈腾,再比如王宝强、徐峥和黄渤,是不是更合适?
葛优是中国第一位戛纳影帝,巅峰之时,他携手冯小刚,当真是撑起了中国喜剧电影的一片天,无论履历还是实绩,与香港的周星驰,正可以南北呼应。
而所谓“香港还有没有一线巨星”的问题,实则就来自,与2012年之后崛起的吴、沈、王、徐、黄这几人票房数据的对比。
若单看数据,一众港影巨星们,确实可谓“拍马都追不及”。
但能否就此定论?
港影五大巨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刘德华已有五大巨星之名,至这个十年的半途,郭富城崛起,到十年末尾,梁朝伟奖项与商业票房双收,古天乐与甄子丹,则起于新世纪后。
尤其刘、郭、梁这三位。
他们在超过三十年的岁月当中,经历了人气、品行、专业和魅力等等层面的全面检验,也承受了一波又一波,来自“后浪”的凶猛冲击。
事实证明,他们经受住了检验与冲击,迄今仍是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随便出来一个,都是领军者。
反观内地几位演员。
葛优光芒早敛,徐峥明显掉队,黄渤自《一出好戏》之后,步步向下,吴京苦虑长考,王宝强转身制作人兼演员路线,沈腾走势则没得说,整个影坛最佳。
不谈葛优。
吴、沈、王、徐、黄这几位演员的累积或者单片票房,都确实足堪傲视群雄,但他们崛起的岁月,都还尚短,所经受的检验,当然并不够。
再者,除了徐峥和黄渤,另外三人甚少得到权威电影节的奖项肯定。
这些东西,都带来说服力上的不足。
而实际上,大家可能都还忽略了另外两件事。
其一,内地这几位中生代,大体上不是喜剧演员,就是动作大咖,其二,以内地电影市场如今的蓬勃和资源丰沛度,演员有“势”可乘。
所以单比数据,不合适。
巨星年代已经过去了。
不说走过悠长岁月的港影巨头,纵然内地的吴、沈、王、徐、黄这几位,都还在当打之年,也同样要面临电影品质、审美疲劳和观影风向等等因素的影响,绝难高枕无忧。
但历史仍在。
没有任何一颗巨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和岁月,以作品、专业和态度说话。
这才当真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