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拉响了,连北京、天津这种直辖市的居民医保基金都出现了当期赤字,钱都花哪里去了?

根据《财新网》的报道,2024年部分地区居民医保基金出现了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其中还包括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市。



《北京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显示,2024年北京居民医保基金当期结余为-5.26亿元,2023年当期结余还有3.57亿元。天津更夸张,从2021年以来,当期结余连续为负,2024年为-13.6亿元。

实际上,居民医保基金当期赤字不是第一次发生,2021年,山东、天津、广西居民医保基金当期结余分别为-11.7亿元、-7.97亿元和-9.84亿元。2023年,上海居民医保结余为-13.9亿元,苏州结余为-7.39亿元,河北衡水为-5.07亿元,江西九江为-6.89亿元。

连经济最发达的地方都开始出现赤字,其他地方居民医保基金的压力可想而知。

那有人可能会问了,居民医保个人缴费连年上涨,从10元涨到400元。国家医保局每年都说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那医保收入每年应该都在增长,怎么会出现赤字呢?钱都花哪里去了?

先要说明一个事情,全国居民医保基金没有出现赤字,2024年当期结余为519亿元,累计结存为3.87万亿元。

不过,这几年居民医保基金消耗确实非常快,2023年全国居民医保基金当期结存竟然只有112.06亿,几乎快出现赤字。



部分地区居民医保基金出现赤字,原因有很多。第一个就是医保报销范围持续扩大,让医保基金消耗加快。2024年的详细数据还没出来,以2023年为例,参加居民医保人员享受待遇26.1亿人次,大涨21.1%。

第二个是医保基金浪费了。小病大治,过度诊疗,转诊率偏高,住院率偏高等等,都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023年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高达20.7%,相当于每100个人,就有20个住院,非常夸张的数据。转诊率高,也是因为医保支付改革,让一些医院做出这种选择。

过度诊疗一直都存在,而且不只是小医院,大医院也不例外。去年11月,国家医保局通报7家医院过度治疗,重复收费近9000万元。这7家医院基本上都是大型三甲医院,比如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

第三,医药机构骗保。这几年,国家医保局加大了对骗取医保基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追回了不少医保基金。比如2023年追回186亿元,2024年追回275亿元,大幅提升。



2024年办了不少骗保大案,比如震惊全国的无锡虹桥医院骗保案,还有哈尔滨四家药店骗保上亿元的案件等等。

居民医保基金紧张,还可能和弃保有关。从2019年到2023年,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连续5年下降。缴费上涨速度过快,让一些人选择了弃保。去年宣布个人缴费涨到400元后,征缴难度似乎更大了,一些地方把居民医保和学生上课,居民福利,盖章办事等挂钩。

说实话,与其医保缴费连年上涨,天天催缴。还不如加大监管力度,杜绝医保基金浪费,大力打击骗保等行为,让医保基金得到合理使用。



简单算一下,2024年缴费涨20元,9.6亿的参保人,就是192亿元,而去年追回了275亿的医保基金,完全可以覆盖医保个人缴费的涨幅。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绝对不能让一些人给浪费了,贪了,这样才能让大家放心参保,安心使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