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刀山。陈俊 牛玉娇 王婧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月7日,农历正月初十,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桃花源街市,一场震撼人心的文化盛宴拉开帷幕,失传80年之久的民族瑰宝《目莲宝卷》重新上演。此次演出在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让活态乡土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也让人们得以近距离领略这一省级非遗的独特魅力。

当日16时30分,麻地沟村流传600年之久的《目莲宝卷》剧目之“上刀山、下火海”激情上演。广场正中央,一座约20米高、呈“山”形的刀山高高耸立,120把寒光闪闪的利刃层层排列,刀刃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寒光,令人望而生畏。

在数万观众的屏息注视下,3名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缓缓脱去鞋袜,依次赤脚上阵。他们脚步沉稳而坚定,每一步都踏在刀刃之上,仿佛那不是锋利的刀刃,而是坚实的大地。


下火海。陈俊 牛玉娇 王婧 摄  随着演员一步步向上攀登,现场气氛愈发紧张,观众的心跳仿佛也与演员的脚步同步,每一下都扣人心弦。

当演员们终于爬完最后一把大刀,站在刀山之巅向观众挥手致意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观众无不被这惊心动魄的表演所震撼,对演员精彩绝伦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以前表演时,只有36把至72把刀,最多时108把,今天有120把刀,不仅打破了历史纪录,更给表演者的技艺和体力带来巨大挑战,好在表演很成功。”来自云南省的助演者兴奋地告诉记者,民和县“上刀山下火海”这一曾面临失传的省级非遗项目重返舞台,它承载着古老民族的文化与智慧,凝聚着无数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与努力,让非遗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19时30分,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上燃起熊熊大火,“下火海”表演即将开始。只见演员们光着脚板,毫不犹豫地直接踩在通红的火炭上,每一步落下,都溅起一片耀眼的火花。随着表演者在火海中穿梭、跳跃、奔跑,他们仿佛与那炙热的火焰融为一体,现场观众无不被这震撼的一幕所折服。

据介绍,《目莲宝卷》大型剧本流传于民和县西沟乡麻地沟村,它是在唐朝说唱文学《目莲救母变文》的基础上,由民间戏剧作家集体改编、创作而成。全剧共分十卷三十场,涵盖了《白云犯戒》《员外上寿》等多个故事篇章,完整地展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民间传奇。它不仅是目前我国唯一首尾保存齐全的口传剧本,更被誉为“中国古老戏剧的活化石”。


《目莲宝卷》演出。陈俊 牛玉娇 王婧 摄  “由《目莲宝卷》演绎而来的麻地沟‘目莲戏与刀山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闻名西北。它始于元末,兴盛于明清,现存于民和县以南20公里处的麻地沟村,2007年入选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和县文体旅游局局长冶海燕介绍,目莲戏文中最惊险神秘的环节便是上刀山,刀山一般高五丈八尺,两边呈梯形,120把刀绑在杆子上,形成巍峨的“天梯”。只有第十卷结束,整部《目莲宝卷》大型戏剧才算演完。过去,麻地沟每三年举办一次“刀山会”,自正月十五开幕,二月初一结束,历时16天。

冶海燕说,今年,民和县恢复重启《目莲宝卷》的演出,并外聘戏曲演唱专家进行培训,西沟乡麻地沟村、张家庄村、南方庄村二百多名群众积极参与其中,让这部失传80年之久的古老剧目在民和县重焕生机与活力,让活态的乡土文化得以永续传承。

《目莲宝卷》戏剧中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不仅仅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它更承载着河湟儿女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蕴含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史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