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闵行区“媒体+”成员“天袁地访”

沪说·第159期

祝各位天袁地访的读者乙巳年吉祥,

天袁地访陪你一起继续寻味上海,发现魔都!


这个话题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续写了,本周我们就接着上期跟大家继续聊聊1943年路名大变更对上海路名命名系统的宏观和微观影响。

85. 有恒路、东有恒路,改名:余杭路、东余杭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虹口区。有恒路与其向东拓展的东有恒路均为纪念上海开埠早期的著名建筑洋行有恒洋行(Whitfield & Kingsmill )而取名,因年代久远,有恒洋行的建筑作品已经保留不多。位于福州路和河南路口的大楼,即中央巡捕房大楼据说是为数不多依然可以看到的有恒洋行的设计作品。在一百多年前已经拆毁的张园Arcadia Hall也是有恒洋行的当家人之一Thomas William Kingsmill 手笔。


1943年以读音相近的浙江县名余杭改为余杭路和东余杭路,路名留存至今。

86. 忆定盘路,改名: 江苏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长宁区。忆定盘为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旧译名,但并不是以地名命名,而是为了纪念英国王室成员爱丁堡公爵,维多利亚女王的次子阿尔弗雷德亲王访问上海,而以他的封号之一作为路名。可惜爱丁堡公爵的头衔因为他唯一的儿子在他去世之前意外死亡而失去了传人。多年之后,这个头衔又被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册封给了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并由现在的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继承。但2023年,他又把这个头衔册封给了弟弟爱德华亲王,但不能世袭。

维多利亚的三个儿子在上海都有马路纪念他们,爱德华七世的爱多亚路,次子爱丁堡公爵的忆定盘路和她最宠爱的小儿子康脑脱公爵的康脑脱路。


1943年以江苏省名命名之,保留至今。1980年,配合新建设好的曹杨路桥,从曹杨路桥南堍到万航渡路之间修筑了一条江苏北路。

87. 爱多亚路,改名: 大上海路,再次改名今延安东路

爱多亚路,为上海两大租界繁华地段的界路,原为洋泾浜,1914年改建为马路,并以英皇爱德华七世(即上文爱丁堡公爵阿尔弗雷德亲王的哥哥)的名字取名爱多亚路(沪语发音近似Edward)。

1943年,以大上海路命名,足见其对这条路的重视。但一般以中国城市名称命名道路的城市很少会使用自己城市的名称,果然,抗战胜利之后,大上海路的路名就被废止,改为中正东路。建国后,因中正东路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改为延安东路至今。


88. 爱而近路,改名: 安庆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北静安,以臭名昭著的英国刽子手第八代埃尔金伯爵——真名James Bruce(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他的名字)的爵位名命名。埃尔金曾担任加拿大省的总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国人派来磋商,在谈判破裂之后,指挥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下令拆毁圆明园。后来他又被英国当局派去印度,在任上因心脏病突发客死他乡,就地掩埋在了印度北部的达兰萨拉郊外,命运实在是轻饶了他。


1943年以读音相近的1938年之前安徽省的首府安庆改名之——安徽之名即为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相拼得来。安庆路一带为原闸北区内少有的一块公共租界,在1937年后的孤岛时期也是苏州河北岸少有的孤岛内地区。


89. 斐伦路,改名: 九龙路,保留至今。

位于虹口区,为虹口港沿河马路,斐伦路Fearon Road路名是纪念1854年担任工部局总董的Christopher Augustus Fearon先生。上海工部局有为历任工部局总董命名道路的传统,因此也不见得Fearon先生在上海做出过何等的贡献之类的。但在来上海之前,Fearon据说曾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一员,参加过保卫英国打败拿破仑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也曾去东印度公司的地盘上做过航运贸易,还当过好几年法国人的战俘,后来他来到中国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由此开始了他与中国的缘分。

1943年,以香港地名九龙,将斐伦路改为九龙路。当时的香港也为日本人所占,因此也不能算是洋名了。


90. 小沙渡路,改名: 西康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普陀区。英文名Ferry road直译为渡口路,但中文常以渡口的名称小沙渡称呼为小沙渡路。这条路的命名并不科学,因为渡口只是指路北端的苏州河渡口,但小沙渡路却很长。据说当年有很多驻扎在租界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建筑在这条路上。

1943年,以西南省名西康改其为西康路。西康省在建国后不久就撤销了,其包括今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1943年改名的道路还包括了从康脑脱路改名的康定路,西康路与康定路是相交。西康是旧省,康定是西康的省会,如今的十八线小县城,它们的永恒相交意外记载了一份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91. 浮(福)生路,改名: 罗浮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北静安区,为旧闸北与虹口的界路。老路名叫福生路,而不是公告中的浮生路。可能并不是洋名,而是祈愿型的路名吧。1943年以广东罗浮山改名罗浮路。这里距离上海北站不远,离租界也是一箭之遥,因此曾经也是繁华之地。


92. 福煦路,改名:洛阳路,再次改名为金陵西路和延安中路

延安中路位于今黄浦、静安。这条路原本也是河道填埋而成,以原来的河道长浜命名为长浜路。1918年一战胜利之后,以代表法国签署战后协议的福煦命名为福煦路(Avenue Foch)。

1943年,上文提及的大西路被命名为长安路,作为大西路东段的福煦路也被相应改名为洛阳路,两者均为中国古都,其目的不言而喻。1945年,国民政府因为中正路体系需要而改为中正西路和中路,原福煦路的东段改为金陵西路。1949年后,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前者改为延安西路和延安中路。长安路或许与闸北路名重复,但洛阳路再也没有在上海出现了,有点可惜。


93. 格兰路,改名:隆昌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杨浦区。早年应该叫Pingyang Road(1918年地图),1930年左右以居住在此的一位大户Glen先生改名Glen Road,中文称为格兰路。1943年以四川隆昌改名之。而以代管隆昌的内江市命名的内江路,离隆昌路也就差三个路口。

从格兰路到隆昌路时代,那幢公寓大楼一直是这里最有名的建筑,只是随着岁月流逝,这幢原本代表现代生活理念的公寓大楼逐渐成了《功夫》里的“猪笼城寨”,从小甜甜到牛夫人还是让人颇为唏嘘。


94. 麦克利克路,改名: 临潼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虹口区。麦克利克路,MacGregor Road 又是一条配享太庙路——给工部局总董卸任时的荣誉。不过MacGregor也不是一个泛泛之辈,他与Caldbeck组成的Caldbeck & MacGregor是上海一间有名的进口酒水行,中文名字更为熟悉,正广和洋行。


1943年,以陕西临潼改名之,路名留存至今。


(地图非上北下南)

95. 大华路,改名: 南汇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静安区。大华路,英文名Majestic Road, 看似毫无关系,但因为此地原来有一家Majestic Hotel,中文名字就是大华饭店。蒋宋联姻的婚礼就在大华饭店办的。只可惜后来饭店歇业了,房子也拆了,如今是看不到一丁点痕迹的。不过在大华饭店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Majestic Theatre,美琪大戏院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1943年以上海临近的江苏南汇命名为南汇路,保留至今。


96. 孟德兰路,改名: 江阴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黄浦区。孟德兰路,Mandalay Road,是以缅甸的旧都曼德勒命名的。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有一家豪华酒店就以Mandalay Bay来命名,对于西方人来说,Mandalay名字中就饱藏了他们对印度洋热带湛蓝海水的异域幻想。

1943年以江苏江阴改名之,保留至今,并且因花鸟市场成为一条知名马路。


江阴路57号住宅(wikimedia)

97. 马白路,改名新会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普陀区。马白路原名Mapai Road的命名来源至今没有定论,但以附近多原东南亚地名命名道路的情况,笔者认为Mapai可能也是一个东南亚地名,马来西亚也确实有Mapai这个地方,但是否如此就不得而知了。

1943年以广东新会改名之,保留至今。

98. 麦根路,改名淮安路,淮安路大幅度缩减。

位于今静安区。麦根路这一条路的历史就足以成篇,总之是今天的淮安路是曾经麦根路的一段,而曾经的麦根路相当于今天的淮安路,淮安路以南的西苏州路,一段泰兴路,康定东路,恒丰路,甚至还有和麦根路连不上的麦根路货站——新客站的前身。麦根路原名Markham Road,是公共租界西区一条走向很迷的道路,据说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筑造的军路。Markham本人则是1863年公共租界正式成立时的英国驻沪副领事,又是一条荣誉马路。麦根路上还曾有一座麦根路桥。


1943年,麦根路全路段改名淮安路。1959年,淮安路除了江宁路至海防路路段,被裁剪成不同的马路,如西苏州路南段,泰兴路北段,康定东路,石门二路北段。


部分淮安路(今属西苏州路和泰兴路)


淮安路(今康定东路段)

99. 麦边路, 改名奉贤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静安区。麦边路McBain Road与上文的大华路相交, 而麦边路与大华路也有着不解之缘。大华饭店正是在George McBain的地产上建起来的。George McBain建立的麦边洋行一度在上海也是呼风唤雨的著名商行,今天的外滩一号,亚细亚大楼就是麦边洋行投资建造的。因此,这座大楼也被称为McBain Building。

1943年,以上海附近的江苏省奉贤县改名为奉贤路。15年后,南汇和奉贤都成了上海管辖的郊县,而雍正四年(1726年)从华亭县析出建县的奉贤,将在2026年迎来建置300周年。


100. 麦特赫斯特路,改名泰兴路(南段),保留至今。

位于今黄浦区。Medhurst Road是上海较为罕有的以家族名称命名的道路(Paul French),因为两代沃尔特·麦特赫斯特先生均对他们的祖国有着卓越的贡献。父亲老沃尔特是负责翻译的资深传教士,儿子小沃尔特获封爵士,主要从事对华外交和商贸事务,他们还有特别的中文名字,父亲叫麦都思,儿子叫麦华陀。

麦华陀对本文也有极大的贡献,作为英国驻上海首任总领事,以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对租界道路命名进行了规定,以中国地名命名道路的传统也得以在整个城市渐渐推广开来。只可惜,1943年的大改名使得以人名作为道路名称的传统被中断了。


泰兴路南京西路口(2016.5)

泰兴为扬州东面一县,得名于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期,寓意国泰民安,兴旺发达。原先泰兴路向北只到康定路,1959年,泰兴路并入了一段淮安路,一直通到苏州河边。


101. 密勒路,改名峨眉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虹口区。遗憾的是,如今已经很难明确地知道这条路的命名出处。根据A.H.Gordon的“The Streets of Shanghai”的说法,可能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字也不清楚的J.Miller先生,此君是一位拍卖师,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信息了。Paul French 也提供了一位上海租界的民间武装,万国商团的创办者George Miller 也可能是密勒路路名致敬的对象。


峨眉路闵行路口(2016.5)

但无论如何,密勒路的路名永久地改为峨眉路了。


102. 马霍路,改名黄陂路,今黄陂北路。

位于今黄浦区。马霍路Mohawk Road,其实是一个印第安部落的名字,但显然并不是命名道路的原因,而是一位来上海冒险的英国人Henry Morriss,他是上海著名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早年的控股人之一。因为他酷爱给自己赛马场的马匹使用印第安名字,而Mohawk则是他给自己取的诨号,所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时候,反而不用他的姓氏而是他在坊间的花名。


1943年,以湖北黄陂将马霍路改名黄陂路。据说黄陂是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人物黎元洪的故里。同时,因上海租界正式“收回”,城市道路体系合三为一,正如我们在前几期提到的贝勒路也改名南黄陂路。1946年,调整为黄陂北路和黄陂南路,至今。


103. 朱葆三路,改名溪口街,今溪口路。

位于今黄浦区,足可以听见窥见黄浦江上的船声桨影。Rue Chu Pao San,朱葆三路,虽然是一条小马路,却是租界中非常罕有以中国人名命名的道路。朱葆三是清末的富豪,银行家,慈善家,保险业和实业资本家。他曾在辛亥革命之后担任上海一地的财政长官。


此路为1922年修筑命名,而朱葆三于此时已经是74岁的古稀老人了,然而这条路后来却得了“Blood Alley”的雅号因为这条路上多是酒吧和青楼妓馆,很多在港口上岸的水手到此觥筹交错,寻欢作乐,常常会有为红颜一怒拔刀相向的惨案,红色液体时常覆盖街面,故得此名。

1943年以浙江溪口改名为溪口街,后改为溪口路,至今。


104.舟山路,改名龙潭街,后改为龙潭路。

位于今黄浦区。舟山路与虹口舟山路同名,但因为此舟山路位于法租界的十六铺附近,并不在一个道路体系之中。1943年,因为租界名义回归华人政府,因此重名的舟山路就必须要改名了。可惜,根据上海地名志,我们只知道改名的龙潭应该是一个县镇级别地名,而叫龙潭的地名很多,但具体是哪一个省哪一地方的龙潭镇就很难言之确凿了。笔者认为可能性较大的可能是吉林省吉林市属下的龙潭地区,如果有读者知道,请不吝指正。


105. 格洛克路,改名柳林路。保留至今。

位于今黄浦区。格洛克路Rue Brodie Clarke,纪念了一位深爱上海的老人,Brodie Clarke,他可能因为娶了一个中国妻子Chan A Yuen从而使得他在87岁终老上海,时年1931,他19岁来到上海后,在上海住了六十多年,他是万国商团的志愿兵,或许年轻时在上海交友很广,还是名字没有起好的壳件洋行(Hopkins Dunn & Co.)的资深合伙人。

1943年,以山西地名柳林改名为柳林路至今。


106. 高恩路,改名为高安路。保留至今

高恩路,Route Cohen。今天徐汇区一等一好地段高安路的所在。Cohen是一位一战中为法国捐躯的旅沪侨民,之前和之后我们都已经、也会遇到不少这样的路名。

高安为江西地名,据说高安古称“建成”,因避讳唐高祖长子李建成而改名高安。在法租界时代,高恩路一带就以时髦的公寓和别墅而出名。


下方左右向道路(非上北下南地图)

107. 高乃依路,改名为文安路。又改名为皋兰路。

高乃依路,Rue Corneille, 位于老卢湾,路名确为纪念17世纪的法国文学家高乃依。上海法租界纪念大名人的马路并不多,一般都是法租界公董局,法国驻华外交官,或者是一战战死侨民这一类的小名人。

1943年,以河北文安改名之。但1946年,不知道是不是觉得改得不巧妙,而用更相近的甘肃皋兰改名为皋兰路。文安这个地名后来也没有浪费,如我们前面所说,后来用在文极司脱路(汪伪改文昌路)上了。


皋兰路某号(2023.5)

108. 公馆马路,改名为金陵路。又改名为金陵东路。

公馆马路,俗称法大马路,正式名称为Rue du Consulat,故名思义就是法国驻沪领馆所在的马路。也是当年老法租界的黄金地段。老法租界原先夹在英租界和上海县城之间的扁扁一块。而公馆马路也是其中不多的一条东西向马路。

1943年,仿照英租界大马路叫南京路,法租界大马路以南京旧称改称为金陵路,后因为道路体系的变动,这条金陵路变成了金陵路的一段金陵东路。


(2016.6)

109. 高逖爱路,改名为高邮路。保留至今

高逖爱路,Rue Cordier是以旅沪的法国汉学家Henri Cordier的名字命名的。他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一座深受法国文化影响的北美城市,在中国期间,他曾担任皇家亚洲文会北华分会会长。


1943年以江苏高邮改名为高邮路,这一路名保持到今天。


110. 虞洽卿路,改名为西藏路。今为西藏中路。

虞洽卿路为公共租界中罕见的以华人名字命名的道路。我们曾经花了不少笔墨写了虞洽卿的一生,以及虞洽卿路的命名。虞洽卿路原来就叫西藏路,改回西藏路,也许就是汪伪政府要抹去不愿配合的虞洽卿的政治遗产,毕竟虞洽卿虽然号称华人之光,但仍然代表了租界时代。

篇幅限制,下期我们继续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