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返乡过年,不少人发现,刚进入虞城县田庙镇就变了模样,路灯林立、绿化美观,各个村庄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有些村还修建了游园,一改曾经的贫穷落后景象。环境越变越好,也吸引了青年用短视频直播梨园盛景、记录家乡变化。
正月初六,正值立春。站在虞城县田庙镇梨园深处的观景台上,目之所及,春意渐浓,万物随春醒。
“去年每亩地净赚1.2万元,今年还得加把劲。”在果园修剪枝条果农范永芝指向远处沙地里改造的芍药田,“芍药春天开花,秋天卖根,实现‘双收’。”
“20多年前,这里还是‘种一葫芦收两瓢’的沙窝子。”林庄村民林新亮清晰记得,“大风一刮,黄沙埋房”,全家年收入不足千元。
如今,田庙镇2万多亩荒沙地变身“江北杂果园”,全镇森林覆盖率58%。梨园景区被评为国家AAA风景区,景区建有老张盆景园、百年梨树王、万头奶牛生态牧场、故道史记馆、扳倒井、百年柿园、万亩防风林等九大景观单元,形成了“春赏花、夏乘荫、秋品果、冬观枝”的四季美景。
“田庙位于黄河故道腹地,是个农业乡镇,水果种植成为强镇富民的重要产业。”田庙镇党委书记邱文霞介绍,该镇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及独特的黄河故道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讲好黄河故事,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田庙经济发展的“硬支撑”。
目前,田庙镇酥梨、苹果、桃子等年产量突破5万吨,人均年收入2.8万元,田庙酥梨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林间套种的中草药、荠菜,树下散养的鸡、鹅,更实现了“花果经济”甜两头。
春赏花、夏看绿、秋尝果、冬品树,田庙人把“季节生意”做成了四季文章。每年梨花节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乡村生态游风生水起。更可喜的是,腾湾村的企业家董胜利流转土地,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闭环产业,搭建了“懂菜网”冷链平台,年销售额破亿元,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双向奔赴。
富裕的口袋,更要装满文明的精神。近年来,田庙镇的乡风文明与治理创新共生共荣。后刘村文化广场的“好婆婆”红榜刚更新,又开放了孝善园;刘杨庄建起了故道史记馆,馆里的故道文化与乡愁记忆相互交融;高庄村临近田庙初中,为保障学生出行安全,村委会一班人积极申请项目,加宽道路,装上路灯,家长学生尽开颜。
从“生态伤疤”到“绿色银行”再到“国家AAA风景区”,田庙镇的蜕变印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路径。在这里,每一粒黄沙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每一朵梨花都绽放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智慧。
来源:商丘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