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什么?”除夕夜,我轻声问女儿。她歪着脑袋想了想,眼睛弯成月牙,笑答:“是那橙子的甜味。”我再问:“还有什么味道?”“鱼的味道……”她答道,眼中闪烁着对新年的期待。

  在三岁小孩的意识里,年味不过是一份美食,还有享受美食的那份简单的快乐。那么,对我来说呢?

  一转眼,离开家乡已有16个年头。想起小时候,盼望过年的心情总是带着急切,满是兴奋。后来,我求学、工作、出嫁在外,每次堵上几个小时的车赶回家过年,拜年的心情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纯粹和快乐。虽然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但对父母的牵挂和依恋却越来越浓。

  儿时过年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腊月一到,男女老少都忙乎起来,宁静的小村庄变得热闹起来。大家三五成群地开始到镇上采购年货,添置新衣裳,大包小包盛满了村里人日渐的富足与希望。隔壁的婶婶和伯母们忙着炸油果、炒年货,飘香四溢,惹得我们像嘴馋的猫一般跑了过去。刚杀完年猪的乡邻,不一会儿便将热气腾腾的猪血汤送到了左邻右舍。老妈和伯母推拉着石磨开始磨豆腐,柴灶里燃烧的火焰映红了所有人的脸庞,我和姐姐淘气地摇着过滤豆渣的包袱,迫切地等着喝上白嫩嫩的豆腐花。闻到鸡叫声的小孩们,会循声飞快地跑过去,等着拔下漂亮的鸡毛留着做毽子。

  到了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忙着挂灯笼,贴对联,围着火炉边吃着丰盛的团圆饭,边看春晚边守岁。临近12点,迎新年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响彻整个村庄。正月初一的早上,在给长辈拜完年后,大人们齐聚祠堂互相恭贺,然后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拜年。小孩们也穿着漂亮的新衣新鞋,跟在大人后面满村子里跑。过年最热闹的应该是舞龙了。当锣鼓远远地敲响,男女老少无不前往看热闹。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聚拢,感受着过年的气氛,期盼这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龙给我们带来好运。

  腊月里充分准备的年货,除夕夜美丽的烟花,屋檐下红得耀眼的灯笼,大门前写满喜庆的春联,厨房里飘出的浓浓菜香,晒谷场上飞舞的龙灯……都是最熟悉的家乡年味,萦绕心间,刻在记忆,定格成了一幅幅永不褪色的年画,斑斓了岁月流年,温暖了他乡你我。


(本文转载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5年2月7日)


作者简介



邓晓春,女,湖南衡阳人,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学习强国》《人生》《中国自然资源报》《南方工报》《清远日报》等报刊杂志及新媒体平台。多次在省部级征文及短视频征集活动中获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