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数天后各大媒体纷纷刊载了消息,激励了当年成千上万人求学的热情。
在外文印刷厂工作的郑洞国的女儿郑安玉听说消息后,也积极投入到了备考的大军。而辅导女儿功课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父亲郑洞国。
郑洞国原是国民党军将领、黄埔一期毕业,早年戎马一生,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辅导女儿功课,也算是手拿把掐。
在父亲的帮助下,郑安玉备考十分顺利,考上应该也没问题。
当时,郑安玉是一边工作一边备考,第二天还要去上班,郑洞国为了不让女儿紧张,还特意在女儿上班的前一天,陪同去看了场电影,并在电影散场后,还特意把女儿送到工厂宿舍门口才回家。
可就连郑洞国也没想到,这是他见女儿的最后一面。
一
1977年深秋某天,北京外文印刷厂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死者郑安玉被人发现死在宿舍里。
郑安玉本身就在备战高考,在厂里也不是什么秘密,到了上班的时间没出来,加上宿舍门又是从里面闩住,大家都以为她是复习的太累了或者是生病了,后来是工厂职工敲门无人应答,这才意识到出了事儿,才破门而入。
警方赶到现场后立即展开调查,也发现现场的特殊之处。
案发现场为工厂宿舍,门窗紧闭,而且都是从屋子里面闩住的,现场的痕迹也就只有郑安玉一个人的,不存在外人进入的痕迹,从郑安玉身上的刀伤痕迹来看,明明确确是死于他杀,这一点毫无疑问。
况且郑安玉本身是要准备高考的,案发前一晚还去看了电影,心情还很不错,自身也不存在自杀的倾向。
也就是说,凶手为了撇清嫌疑,特意营造了一个密室,把郑安玉伪装成自杀的样子。
凶手心思之缜密,确实超过了警方的预计,但也能从侧面分析得出,凶手应该不是一个大老粗,而是一个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警方在调查的同时,也把消息告知了郑洞国。
在得知女儿死讯的那一刻,郑洞国的天仿佛塌了。
郑洞国一生有过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覃腊娥在三十年代就已经去世,第二任妻子为陈碧莲,五十年代离婚,第三任妻子顾贤娟是经友人介绍结识成婚,两人育有一女即郑安玉。
郑洞国的子女在建国后,大多数都不在身边,只有顾贤娟所生的女儿郑安玉在身边,从小养到大,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特别是1972年夏、顾贤娟病故后,郑洞国对这个女儿就有了更深的情感寄托。
郑安玉也是承继了父母的基因,不光是容貌俊美,学习成绩也很出众,而且经郑洞国教育,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平常都很低调。
女儿的离世给郑洞国带来很大的打击,据郑洞国的老友回忆,郑一贯腰背挺拔,老而不衰,但这一次出事后几乎以肉眼可及的速度迅速衰老下来,迅速佝偻起来,可见打击之大。
郑洞国平静的回答了警方的几个问题后,一辈子低调沉默的他转身就写了封信递到了有关部门,他只有一个要求:
“尽快破案,严惩凶手。”
二
从资料不难看出,警方对郑安玉一案印象深刻之处,不光是因为郑安玉的身份,还有凶手在案发现场故布迷阵,设置了一个密室。
当然,据当年参与破获此案的公安干警回忆,严格意义上讲,案发现场不算是个纯粹的密室,因为警方几乎是立刻就断定,郑安玉是死于他杀,凶手的迷阵并没有起到作用。
不过,凶手确实营造了一个密室。
那么这个密室是怎么形成的呢?凶手进入案发现场后,又是怎么离开现场的呢?
警方在勘察现场期间,在离门不远处发现了一个猴皮筋。
猴皮筋,在那个年代主要是女孩用来扎头发的,本身不算很稀罕,有可能这个皮筋本身就是郑安玉的。
在当时,警方立刻就意识到一点,凶手可能利用这根猴皮筋来制造密室。因为国外就有这样的先例。警方后来拿着这根猴皮筋做实验,用它拉住插销弹簧,然后用力关门,有几率能够把门锁上。
凶手最麻痹大意的地方在于,把那根猴皮筋留在了案发现场。如果当时凶手在绑弹簧插销的猴皮筋预先栓一根绳子,等到把门锁上后,再用细绳把猴皮筋拉出门缝,整个案子就天衣无缝了。
案件调查走到这一步,结论似乎已经很清晰了。
郑安玉本身年龄不大,社交圈子也不大,加上案发时就在工厂里,如果是他杀,十有八九就是工厂里的人,也只有是来自工厂里的人才有机会也有条件布置这样一个小机关来造密室。
后来还是郑安玉的日记提供了一个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