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原题:我们都需要一些中国愚公移山式的沙漠绿化精神 今年春晚中,塔克拉玛干沙漠治沙代表的出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塔克拉玛干治沙项目历时数十年,在沙漠边缘种植绿色屏障防止沙漠扩大。科学家和工人们与极端温度和水源稀缺战斗。去年11月,最后3046公里的缺口被补上,形成环绕沙漠“死亡之海”、守护周边生态和社区的绿色屏障。这既见证了人类的韧性和智慧成就,也见证了深植于中国文化中的锲而不舍精神。
这让我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愚公是个寓言故事人物,但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当代中国依然有着重大意义:只要肯努力,没什么障碍是克服不了的。
塔克拉玛干治沙项目采用了机器人等高科技。这不仅是一个治沙项目,更折射出中国对环保的投入。绿色屏障为地方经济提供支持,也为全球防治沙漠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它告诉人们,只要持续努力,今天似乎不可能的事情,明天或许就能成为现实。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挫折,但关键在于不断推进。
愚公移山精神背后的驱动力有哪些?我觉得是历史必然性和文化价值观相结合使然。大沙漠、崇山峻岭和水患频频,中国的地理特点塑造了这里人民的韧性。儒家讲坚韧不拔,道家则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上述价值观塑造了中国的民族特性。中国人认为困难不是障碍,而是变革的机遇。
从气候变化到科技冲击,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经验具有普遍性意义。发展进步往往需要目光长远、集体努力并坚定不移地相信人的潜力。在全球剧变和不确定的时代,我们都需要一些愚公的精神。
随着全球互联程度不断提升,了解深层文化因素对实现有意义的对话合作至关重要。我们并不寻求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而是希望分享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或许能启迪他人的“移山”工作。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或许我们都能从古代智慧和现代创新相结合中获得启迪。(作者Wei Wei,甄翔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