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源:视觉中国 要说春节期间的热闹活动,“走亲戚”拜年绝对算得上是头一件。可这本应是充满团圆欢乐的美好时光,近些年,却逐渐成了很多年轻人“甜蜜的负担”。问成绩的,催婚的,比收入的,各种“灵魂拷问”……怎一个烦字了得?
春节期间,就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走亲戚“秘籍”或“攻略”:“上班的不问工资,上学的不问成绩,做生意的不问收入,单身的不催婚,已婚的不催生娃,已生的不催二胎……”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
我们都知道,春节串门“走亲戚”由来已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交往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亲情的交融,一段充满温情与欢乐的旅程。不少地方更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民间俗语,这其中蕴含了太多的风俗人情、世间百态和人生哲学。
以往,走亲戚是过年的头等大事。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老小穿戴整齐,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前往亲戚家,先是给长辈们磕头、说吉祥话,然后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聊聊过去一年的家长里短,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一天下来,热热闹闹,虽然累,但年味儿十足。
可现在,不少年轻人陷入了“形式化任务”与“情感需求”的矛盾中,有的甚至宁愿宅在家里玩手机,也不愿意去走亲戚?从年轻人的角度,其中也能看出很多现实原因。
或许是会被亲戚们或有心或无意的攀比,搅得心烦意乱。也或许是饭桌上,七大姑八大姨接二连三地“轰炸”,会让自己仿佛深陷一场无形的硝烟战场,造成“别人在过年,社恐在渡劫”的尴尬局面。抑或是随着手机的普及、社交平台的兴起,亲人们即便远隔千里,也能随时传递祝福,不需要上门的仪式感。
但要说年轻人不喜欢春节走亲戚,也并非如此,更多的年轻人还是拥有着一颗迫切团聚的心。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7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86.9%的受访者特别期待春节与亲朋相聚。
所以,我们也无需过分担忧。年轻人对“走亲戚”的疏离,并非是对亲情的否定,或许更多的是对僵化形式的反抗。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做出改变,让“走亲戚”摆脱“负担”标签,成为年轻人主动维系亲情的方式。
作为长辈,不妨参考一下“走亲访友秘籍”,减少“单刀直入”的追问,多关心一下晚辈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而年轻小伙伴也可以主动分享工作与学习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将话题从“盘问”转向“共情”。或者发挥创意,与现代生活方式巧妙融合,比如,组织一场家庭旅行、去娱乐场所唱唱歌,去运动场打打球等等。
当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都是人类情感中最珍贵的部分。而春节“走亲戚”的核心意义就在于维系亲情、加深亲情,而不是制造压力。我们需要找到团圆与个人空间之间的平衡,唯有以包容心态接纳变革,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将“甜蜜负担”蜕变为“温情纽带”,方能在走亲戚的同时,更加走心。(轶文)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