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有预料到,就在2月初,一个高速服务区居然上了热搜。

原因是有网友发文称,其朋友将小米SU7停在广东阳江一处高速服务区时,车胎被一名陌生中年男子故意划破。

这位中年男子并非“精神上有问题”,而是为了诈取高额修车费,蓄意为之。



从整个事件来看,虽然不算特别严重,但它却引发了许多车主的担忧。

毕竟,出门在外本就不容易,车子停在服务区本该安稳,却突然遭遇莫名其妙的破坏,简直可以说是祸从天降。

还好是车主还比较细心,发现了问题,但如果稍有疏忽,后果可能就不堪设想。

毕竟,在春节返程期,车流量本身就大。

一个轮胎没气了,高速行驶中,指不定会出现什么问题。



事件曝光后的两天内,相关部门已发布通告,嫌疑人王某已被刑事拘留,执法效率的确值得点赞。

但话说回来,风头过后,“划胎诈补”这种情况真的能够杜绝吗?

对此,我却表示很悲观!

悲观倒不是不相信执法部门,它们还是非常给力的,效率极其高。

而是这个事情,从源头上看,真的很难避免。



一方面,不是所有车都有“哨兵模式”的,特别是燃油车。

因为这个功能,某种意义上,是新能源车“标配”,而燃油车想加装也根本行不通。

这可不是随口一说。

因为燃油车的设计,本就不以智能化为核心,后期想要加装类似功能,也无法支持。

说白了,大多数燃油车的硬件平台软件架构都比较传统。

它们的核心任务是优化动力系统、降低油耗、提升传统驾驶体验,而不是深度整合车载智能系统。

因此,智能监控这样的功能,往往很难在燃油车的平台上实现。



退一万步讲,就算技术上能实现,安装这类高科技系统所需的硬件,燃油车大多也没有。

毕竟,视觉雷达、毫米波雷达这些东西,原本是为智驾服务的。

而燃油车,根本没有相应的硬件基础。

不可能为了一个“哨兵模式”,就额外做整套升级。

因为勉强上线,性价比也极低。



更无奈的是,抛开这些问题不谈,油车也没有足够的“电量”去支撑这套系统。

因为智能监控系统、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持续运行时会消耗大量电力。

但燃油车的电池系统本就弱,根本扛不住这样的负荷。

以主流电车为例,哨兵模式开个一晚上,就要掉20公里的续航。

换算成电量,也就是2.6度——这么大的开销,油车上的小电瓶根本带不动!

考虑到这个情况,以后这些商家只要学聪明点,只对油车动手脚,不针对新能源车,其实也很难防范。



另一方面,如果对方做得隐蔽些,其实也很难发现。

说白了,这次之所以能被曝光,是因为新能源车的“哨兵模式”拍下了全过程。

但如果不法分子学聪明一点,换个手法,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比如,他们完全可以不直接接触车子,而是在地上撒钉子、放刀片,或者用极细的金属片,故意埋在车轮必经之处。

这样一来,车主开车离开时,轮胎在行驶过程中被慢慢扎破,等到胎压明显下降甚至爆胎,才会发现问题。

这比直接划破轮胎更加隐蔽,也更加难以取证。



毕竟,监控摄像头能拍到的是车身周围的情况,而对地面上的这些小动作,很难精准捕捉到关键画面。

哪怕事后回看监控,也几乎不可能找到确凿证据。

这可不是臆想,因为就有网友提到过:

之前在高速出口还有几百米的时候,轮胎也漏气了,叫了个拖车,拉到服务区修修理厂花了800块。
高度怀疑是有人故意撒钉子!

类似的案例还有过吗?我相信并不是个别。

所以,对这个情况,我是悲观的,真的很难避免。

因为这些“作恶分子”但凡聪明点,以后的手段隐蔽些,你只能吃哑巴亏,根本没辙。



所以,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取消服务区的私营修理厂,改为国营。

因为高速服务区本身就不是一个常见的修车渠道,在这里开修理厂的公司,指望靠零散的订单赚钱很难。

除非有特殊的客源,或者像这次新闻报道这样的操作——否则,大概率是亏本买卖。

考虑到这个情况,不如丢给服务区自营更好,提供下基础的维修服务,其实就够了,不是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