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在选“新能源车”时犹豫过,担心会花冤枉钱,被割韭菜?

其实,这种担忧并不无道理。

毕竟,现在的电车技术发展迅速,降价还快——稍不注意,就会吃亏。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去年底刚买的车,到了年初就狠狠遭遇了“一记背刺”,简直就是痛不欲生…

有没有办法避开类似的问题呢?

其实真还有,重点关注这些要素就好了。



聊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价格”。

毕竟,电动车市场波动大,价格变化快,买贵了很容易让人心疼。

换句话说,盯着价格,选择新车发布后的6个月或者大促销时入手,准没错。

这话有道理,但只盯着价格,其实并不能完全避开“割韭菜”的风险。

说白了,电车市场不仅仅是价格波动这么简单。

否则就不会出现像威马、高合、极越这些“翻车”事件了。

真正严格意义上来看,我们还得关注这3项:

因为它们才从本质上决定了——这个车到底好不好,能不能长远使用,或者说会不会贬值严重!



首先,就是看车型的技术够不够新。

说到底,就是要看你买的车,硬件配置是否跟得上时代。

像是否使用了最好的座舱芯片,智驾芯片的算力是否充足,是否支持800V快充技术等等。

如果这些配置都没有,或者明显落后,最好别买。

举个例子,某些搭载990A芯片的车型,最近爆出无法更新中控SR(车机系统)。

原因就是芯片性能不足,官方都无法支持后续的功能升级。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车型还是最近1-2年发布的,现在连SR更新都不行了。



后续的智能驾驶功能能不能升级,性能差距会有多大,真的很难预料!

因此,选择车型时一定要看技术是否足够新——只有这样,软件功能才能持续更新,避免“被淘汰”。

说白了,车是一个长期的交通工具,不能只看眼前,得从“至少5年”的使用角度来考虑。

像800v 技术也很典型,你不能说现在超充桩少,就觉得无用。

再过2年,这东西普及了呢?

如果你的车没有这个技术,你觉得你的车型还会值钱吗?



其次,看软件调教是否给力。

电动车与传统燃油车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对软件的依赖。

说到底,车机系统、智能辅助驾驶,甚至车内的各项智能化操作,基本都离不开软件的调教和优化。

换句话就是,硬件再强大,如果软件调教不到位,车辆的长远使用就不行。

像某些新能源车企,如今用的8295芯片都开始卡顿了,车机慢得不行;

而有些新能源车车企,老款车型上的8155芯片还很给力,车机系统却依然反应迅速、流畅自如。

这个差异,归根结底就是软件优化和调教的差别。



别觉得不重要,或者慢一点根本无所谓——这么想就太天真了。

因为软件不仅影响车机的流畅性,还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可靠性。

毕竟,电动车不同于油车,软件控制着车身动力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车门系统等等。

这玩意的水平不行,往往会出现很多故障。

譬如,无缘无故被“罚站”,钥匙打不开车门;或者说车机在高速卡死,完全不听指令…等等。

更有甚者会出现刹车失灵的情况——想想就知道多危险。

考虑到这些因素,尤其是从长期使用的角度来看,想要避免被坑,关注软件调教问题至关重要。



最后,就是看车企销量是否稳定。

说白了,销量,直接决定了车企是否能提供稳定的服务。

如果销量不佳,再便宜、配置再高的车也不值得买。

高合、极越、威马这些案例,足以证明这一点。

虽然这些车企的车型价格和配置,都很具吸引力,但结局大家都看到了:

车企破产,或者摇摇欲坠,各方面的服务都遇见了问题。

关键是电车和油车不同,很多功能都依赖云端服务。

如果车企不行了,运营商那边也不付费,那所有的云端功能都会变成摆设。

整车的使用,会出现大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新能车企一旦出问题,旗下的车型会大幅度贬值的原因。



总而言之,选新能源车并不复杂,但真的需要多花点心思。

说白了,别让眼前的价格陷阱,蒙蔽了你的双眼;

别让那些看似不错的配置,引导你进了“坑”…

未来的车是科技与服务的双重考量:

技术新、软件给力、销量稳定的车企,才是值得你投入的长期伙伴。

要谨记,买车是件大事,别让你辛辛苦苦存的钱,就这样被“割韭菜”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