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若您购买了本专栏,需要电子版的可以私信我,免费发下载链接。



【导入新课】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不仅有优美的风景,还有深厚的底蕴,可谓山之极品。当年轻的杜甫和它相逢时会诞生怎样璀璨夺目的诗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美妙的诗歌《望岳》,体会诗人锋芒初露的才情。

【学习目标】

1、读准诗歌节奏,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和诗人的远大抱负。

3、拓展思路,解读景与情、景与志的一致性,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经历的关系。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也称杜工部。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余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作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背景链接】

杜甫在20-35岁时就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这首诗是他在24岁时写成的,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知识链接】

泰山又称岱山,岱宗,有“五岳之首”(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独尊”的称誉。在山东省泰安市以北。 “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登泰山观日出,是古今游人最感兴趣的事情。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

【读音停顿】

望 岳

杜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疏通文意】

·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夫: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未:没有 了:完

· 造化:大自然。 钟:汇聚、聚集。

· 阴阳:山北山南

·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

· 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 会当:应当,定要。 凌:登上。 绝顶:最高峰。

诗歌大意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整个齐鲁大地上,都可以望见它那青翠的山色。

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在同一时间,阳光使山南山北成为亮暗分明的两面。

山中层云缭绕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似乎还看得见欲归巢的飞鸟。

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那时将会看到众山都很渺小,尽在眼底。

【整体把握】

1、找出诗中起统领作用的词语。

明确:望。

2、《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和内容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明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泰山地域广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泰山情由景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望所感抒怀言志

3、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前三联描写,最后一联抒情。

【合作探究】

1、诗人对泰山的最初印象如何?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明确:诗人远望泰山,开篇以大视野描绘青葱翠绿的泰山茫茫无边际,横亘在齐鲁大地,参天耸立,雄伟壮阔。

2、在《望岳》中,首联为什么不直接描写泰山,而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

明确:用设问句激起人们对泰山的敬意,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高大形象(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3、从炼字和虚实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明确:“钟”字意思是集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夸张手法,泰山如刀一样把照临的阳光切断,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上句用的是虚笔,下句是实写,虚实结合,突出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遮天蔽日的形象。

4、是什么样的景物会让诗人胸怀激荡、极力睁大双眼?

明确:看到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所以胸怀激荡,看到傍晚归鸟入林,景象令人陶醉,诗人想极力睁大双眼,把这一切都收归眼底,以至于眼眶都要裂开了。诗人正是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来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5、“决眦”“归鸟”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这样望的出神,这种襟怀之浩荡,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感人力量,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托物言志。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7、“会当凌绝顶”的“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

8、这首诗最后两句和前六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的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豪迈。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9、归纳主旨

明确:这首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诗人乐观自信以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10、试着分析这首诗写景的特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