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彭子佳
1 月 26 日,数千名流离失所的黎巴嫩人满怀期待地试图返回南部家园,他们挥舞着真主党旗帜,却发现家园已在一年多的战争中化为废墟,只能在废墟中缅怀已故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这一天,正值以色列军队撤离期限结束,而由美法斡旋的停火协议要求真主党撤出南部武器和战斗人员,黎巴嫩部署士兵。但以黎双方相互指责对方未履行协议,暴力事件随之爆发,致 24 人死亡,包括一名黎巴嫩士兵。
长期以来,真主党作为什叶派穆斯林民兵、政治和社会运动组织,在伊朗支持下,发展出比黎巴嫩军队更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强大的议会集团在政府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多次让国家陷入瘫痪。2023 年 10 月,以色列为回应哈马斯对加沙的袭击发动战争,真主党开辟第二战线。去年 9 月,敌对行动升级,以色列以极端手段攻击真主党,造成 4000 多人死亡,什叶派聚居区被摧毁,武器库严重受损,众多领导人包括纳斯鲁拉被暗杀。11 月的停火协议,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真主党的投降,其还被美英等国列为恐怖组织。
在这一背景下,黎巴嫩议会打破两年僵局,选出受美国青睐的前陆军参谋长约瑟夫・奥恩为总统。此前的僵局被批评者归咎于真主党,如今实力削弱的真主党已无法阻止总统选举。奥恩任命与真主党无关的纳瓦夫・萨拉姆为总理,凸显真主党地位下降。
目前,真主党将精力集中在维护基地上,试图把战争失败美化成胜利,但民众并不买账。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真主党所在社区建筑物损失超 30 亿美元。在经济崩溃的黎巴嫩,国际援助以遏制真主党权力为前提,援助前景不明。尽管真主党已向部分家庭支付赔偿金,但不满情绪开始滋生。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布兰福德指出,若民众长期生活在恶劣环境中,可能会将矛头指向真主党。
不过,针对真主党的行动存在风险。1 月 26 日,骑摩托车的年轻人在夜间穿梭于非什叶派地区,挥舞真主党旗帜鸣笛,被视为恐吓手段。布兰福德表示,真主党凭借军事力量存在 “隐含的暴力威胁”,逼迫他们可能引发严重反击。
新总统奥恩在就职演说中承诺进行改革,要重建公共机构、重振经济,让黎巴嫩军队成为唯一武装力量,虽未提及真主党,但意图明显。真主党能否继续作为军事力量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伊朗。伊朗长期支持真主党,将其作为 “抵抗轴心” 的重要力量,威慑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袭击。但如今威慑力已消失,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垮台切断了伊朗对真主党的陆路支援,以色列还将持续打击真主党,防止其重新武装。
有消息称,真主党解除武装问题可能成为 “更大的地区谈判” 的一部分,或许意味着伊朗愿就核计划与西方达成协议,也存在在一定框架下与国家合作使用武器的可能。黎巴嫩新领导人面临快速行动的压力,外国盟友想借此削弱伊朗影响力,黎巴嫩民众渴望稳定与公平。经历重重苦难后,真主党的支持者也可能重新审视其角色,真主党恢复战前状态难度极大,西方解除其武装的目的或许不再是天方夜谭。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